[实用新型]旋转压缩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8731.5 | 申请日: | 201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2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熊指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2 | 分类号: | F04C29/02;F04C29/06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粤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4 | 代理人: | 唐强熙;邹涛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压缩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压缩机。
背景技术
冷冻机油起着密封、润滑、降温的作用。在压缩机内,因气态冷媒与冷冻机油的接触、运动和碰撞等,使得排出压缩机的气态冷媒中往往夹带油粒,成为油气混和物而被带入空调系统中。进入空调系统中的油粒粘附在起换热作用的管道内壁,形成油膜,从而降低换热器的换热系数,导致空调系统的能效下降。与此同时,又会导致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油量下降,影响压缩机的可靠性。为了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必须得封入更多的冷冻机油,这样不仅增加成本,也会带来其他影响。比如碳氢冷媒,由于其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使其在系统中的封入量受到限制。并且,由于碳氢冷媒和冷冻机油互溶,如果增加冷冻机油的封入量,那么压缩机内的被溶解的碳氢冷媒的量必将增大。因此,降低吐油量,对压缩机,尤其是碳氢类冷媒压缩机,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能效比高、适用范围广的旋转压缩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旋转压缩机,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气缸,偏心曲轴驱动活塞在气缸内作偏心转动,主轴承和副轴承分别设置在气缸的两侧,消音器设置在主轴承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油池,其结构特征是消音器的内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叶片。
所述叶片以消音器的中心为中心,呈放射状布置。
所述叶片呈直片状或弧形片状。
所述叶片竖向或斜向设置
所述消音器和主轴承共同围成腔室,主轴承上设置有与该腔室连通的通油孔。
所述通油孔与气缸上的滑片槽相通。
所述通油孔通过设置在气缸上的储油槽与滑片槽相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消音器的内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叶片,流入消音器内的油气混和物碰撞叶片时,因油气混和物的流向的改变及惯性作用,实现油气分离;当利用惯性进行油气混和物的分离时,叶片的摆放位置为阻碍油气混和物顺畅流动的位置,通过增设叶片,增加了油气混和物与消音器的接触面积,对增强油气分离效果有极大的帮助。
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压缩机的吐油量和注油量,以及降低压缩机的冷媒封入量,从而最终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能效比高、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消音器,2为主轴承,3为叶片,4为偏心曲轴,5活塞,6为气缸,7通气孔,8为排气孔,9为储油槽,10为通油孔,11为出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1,本旋转压缩机,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气缸6,偏心曲轴4驱动活塞5在气缸6内作偏心转动,主轴承2和副轴承分别设置在气缸6的两侧,消音器1设置在主轴承2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油池,消音器1的内壁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叶片3。
叶片3以消音器1的中心为中心,呈放射状布置。叶片3呈直片状或弧形片状。叶片3竖向或斜向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消音器1和主轴承2共同围成腔室,主轴承2上设置有与该腔室连通的通油孔10。通油孔10与气缸6上的滑片槽相通。通油孔10通过设置在气缸6上的储油槽9与滑片槽相通。
旋转压缩机采用下排气方式,并在主轴承上设置通油孔,用于排出腔室内积存的冷冻机油,使分离出来的冷冻机油不再次与气态冷媒混合。
旋转压缩机工作时,压缩腔内的油气混和物,在压差的作用下流出排气孔8,经过通气孔7,进入由消音器1与主轴承2构成的腔室内。油气混和物在腔室内,由于受到叶片3阻挡的作用,油气混和物的流向发生改变,而油滴由于重量大,在惯性的作用下与气态冷媒分离。最后,含油滴量减少的气态冷媒通过设置在消音器上的排气口流向壳体内部,而油滴则滴落在主轴 承2的上端面。积存下的冷冻机油通过设置在主轴承2上的通油孔10,流向设置在气缸6滑片槽上的储油槽9,对滑片进行润滑。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取消了储油槽9。主要是为了防止在油池的油面高度较低情况下,从消音器1分离出的冷冻机油不够多,填充不满储油槽9,从而导致储油槽9的边棱对滑片的侧面的磨损。
其余未述部分见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87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安全无叶风扇
- 下一篇:1.9L共轨柴油机的呼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