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连续油管测试的井口对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20156.2 | 申请日: | 2011-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8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华;杨志祥;宋志军;杨显志;张福兴;李强;洪梅;李广富;朱斌;杨文军;马丽勤;程云龙;李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1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景辉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连续 油管 测试 井口 对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测井技术领域,属于一种连续油管进行油井测试时的井口对接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连续油管测试的井口对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连续油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油井测试领域,在油气勘探与开发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连续油管进行油井测试施工时,需要将连续油管放入井口上方的防喷管中,再经由防喷器、偏心井口及测试护管等设备下入到目的层中,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在防喷管及连续油管联接处安装具有扶正和固定作用的联接套,主要防止在起出连续管时由于注入装置与防喷装置不同心对连续油管和井控等设备的伤害。在井口对接过程中,需要吊车不断的调整高度和方位,同时需要工作人员用管钳或用手加力对接,需要在吊车下等待较长时间来完成对接连续油管和安装联接套工作,不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更浪费了大量的作业时间。
中国专利ZL 200920020242.1公开了一种石油工业使用的井口油管扶正工具,主要用在修井作业和试油试气的施工中,在井口对油管起扶正和固定作用,但该工具仍然需用人手去扶持,不能解决长时间人工用力扶正和拆卸时存在的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连续油管测试与防喷管对接时需用人手去扶持而存在的费时、费力等问题,研制出一种用于连续油管测试的井口对接装置,可实现连续管与井口防喷装置快速联接、拆卸,从根本上课解决以往联接过程中费时、费力及存在的安全等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连续油管测试的井口对接装置,设置在连续油管注入装置与防喷管之间,所述用于连续油管测试的井口对接装置包括:可升降地设置在工作面上的支撑台,设置在连续油管注入装置下方并与所述连续油管注入装置连接;导向机构, 连接在所述支撑台与防喷管之间;其中,所述注入装置、所述支撑台与所述导向机构以及所述防喷管均设有连续油管通过的通孔,所述注入装置通孔、所述支撑台通孔、所述导向机构的通孔以及所述防喷管的通孔形成连续油管通过的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用于连续油管测试的井口对接装置还包括:升降机构,设置在工作面上并与所述支撑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为丝杠型式或液压式伸缩支腿。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台包括:连接在所述注入装置下方的支撑板以及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下方的具有外螺纹的螺栓,所述支撑台的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所述支撑板的通孔和所述螺栓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机构包括:上伞套和下伞套,所述上伞套通过螺纹连接套设在所述螺栓外,所述下伞套与所述防喷管连接,所述导向机构的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所述上伞套的通孔和所述下伞套的通孔,所述上伞套和所述下伞套之间通过锥度定位联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伞套具有锥形外表面,所述下伞套具有与所述锥形外表面相配合的锥形内凹面,所述下伞套的外缘设置在所述上伞套的外缘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上伞套的锥形外表面上还设有定位槽,所述下伞套中还设有卡抵在所述定位槽中的弹簧定位销。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定位销包括:设置在所述下伞套中并穿设所述锥形内凹面的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弹簧端部的球状定位销。
进一步地,所述防喷管的下方连接有防喷器,所述下伞套通过螺接套在所述防喷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连续油管测试的井口对接装置包括可升降地设置在工作面上的支撑台,导向机构,连接在所述支撑台与防喷管之间,本实用新型采用支撑台代替了手工工具,克服了在连续油管测试过程中需要长时间人工用力扶正,以及操作人员需长时间位于注入装置下方进行操作而带来的安全问题。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连续油管测试过程联接、拆卸方便快捷,克服了需要在吊车下等待较长时间来完成对接连续油管和安装联接套工作和拆卸时存在的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井口对接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井口对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连续油管;
图4为上伞套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伞套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01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