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焊接式板式换热器板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23227.4 | 申请日: | 2011-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6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洪晓波;胡宗洪;江华鹏;蒲光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雷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3/08 | 分类号: | F28F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京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5 | 代理人: | 周志宏 |
地址: | 20161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板式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全焊接式板式换热器板束。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大、使用安全可靠的换热设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板式换热器认识的加深,对其结构的改进以及大型化制造技术的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板式换热器越来越多应用在化工、石油、动力、冶金等领域的加热、冷却、冷凝、蒸发和热回收等过程中。现有的板式换热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介质流道内存在流动死区和结垢现象,究其原因是介质进出口换热器板束阻力大、动能损失增大,进而增大了系统的能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减小介质流动阻力、增强产品抗结垢能力、延长设备清洗周期、提高产品使用寿命的全焊接式板式换热器板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一种全焊接式板式换热器板束,它包括若干第一换热板片、若干第二换热板片、第一换热板片与第二换热板片两长侧边焊接构成板束、板束内腔为板间流道,相邻两板束的第一换热板片与第二换热板片的两短侧边焊接构成管间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间流道长侧焊接边两换热板片长侧边的折弯角为110~160°,两换热板片长侧边之间的夹角为60~120°,所述管间流道短侧焊接边两换热板片短侧边的折弯角为120~180°,两换热板片短侧边之间的夹角为20~100°。
所述板间流道两换热板片长侧边的优选折弯角为130~140°,两换热板片长侧边之间的优选夹角为80~100°。
所述板间流道两换热板片之间的间距为5~50mm。
所述板间流道两换热板片之间的优选间距为20~30mm。
所述管间流道两换热板片短侧边的优选折弯角为140~160°,两换热板片短侧边之间的优选夹角为40~80°。
所述管间流道两换热板片之间的间距为5~50mm。
所述管间流道两换热板片之间的优选间距为20~3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焊接式板式换热器板束,具有如下优点:流体介质在换热器板间流道及管间流道中的阻力损耗降低,且不易在介质通道进出口积灰结垢,进而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同样也避免了换热器的频繁拆洗和更换换热板束,大大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横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图1~图2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横向截面、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一种全焊接式板式换热器板束,它包括若干第一换热板片1、若干第二换热板片2、第一换热板片与第二换热板片两长侧边5焊接构成板束、板束内腔为板间流道3,相邻两板束的第一换热板片与第二换热板片的两短侧边6焊接构成管间流道4;所述板间流道长侧焊接边两换热板片长侧边的折弯角41为90~180°,优选择角为130~140°,两换热板片长侧边之间的夹角42为0~180°,优选角为80~100°,所述板间流道两换热板片之间的间距为5~50mm,优选间距为20~30mm。所述管间流道短侧焊接边两换热板片短侧边的折弯角31为90~180°,优选角为140~160°,两换热板片短侧边之间的夹角32为0~180°,优选角为40~80°,所述管间流道两换热板片之间的间距为5~50mm,优选间距为20~30mm。
本实施例中,板间流道的间距为24mm,两换热板片长侧边之间的夹角为60°,流体介质在板间流道进出口的局部阻力损失大大降低,且不易在板间流道进出口积灰结垢;管间流道的间距为22mm,两换热板片短侧边之间的夹角为90°,流体介质在管间流道进出口的局部阻力损失也大大降低,且不易在管间流道进出口积灰结垢;
上面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实施例给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内熟练的技术人员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均在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雷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雷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32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镜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水溶性蛋壳膜多肽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