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态雨水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24982.4 | 申请日: | 201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46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闫鹏;房海;王建波;胡立功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坊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B01D36/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李江 |
地址: | 261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 雨水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雨水回收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小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的生态雨水回收装置,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大小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不断建设增加,给人民出行和活动健身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些场区面层大部分用不透水性材料,如水泥、花岗岩、广场砖等,这些场区面层缺乏呼吸性、吸热性和渗水性能力,随之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能够渗入地下的雨水明显减少,很难与空气热量进行湿度交换,产生“热岛现象”,雨水不是存积,就是排入市政管网,使紧缺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循环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生态雨水回收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生态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雨水回收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支流管,所述支流管与主流管连通;所述主流管与集水池连通;支流管上具有若干通水孔;所述支流管与主流管的上部设有过滤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过滤层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面层、中间层和底层,所述面层、中间层和底层均为透水层。
所述面层为透水砖层;所述中间层为中砂结合层;所述底层为碎石承载层。
所述碎石承载层的碎石粒为5-50mm,压实系数为93%以上。
所述中砂结合层的厚度为20—25mm。
所述透水砖层的缝内填入过筛细砂。
所述主流管具有坡度。
所述主流管具有0.5-3‰的坡度。
所述支流管的外周设有过滤网层。
所述过滤网层为尼龙网层。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自上而下设置透水砖层、中砂结合层和碎石承载层,完全能满足一般场区荷载要求,能承载较大的荷载,并能够实现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主流管和若干个支流管,主流管连通集水池,支流管上具有若干通水孔,支流管的外周设有过滤网层,可以防止泥沙堵塞通水孔,支流管为水平设置有利于雨水渗入地下,涵养水份,又能在大雨引排多余雨水,在降雨量大时,将渗入水份有效的引流收集,把多余的雨水收集二次利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生态雨水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流管的截面剖视图;
图中,
l-面层,2-中间层,3-底层,4-地面,5-集水池,6-主流管,7-支流管,8-通水孔,9-过滤网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生态雨水回收装置,所述生态雨水回收装置设置在大小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的地面上部经铺设而成;包括设置在地面4上的支流管7,所述支流管7与主流管6连通;所述主流管6与集水池5连通;支流管7上具有若干通水孔8;所述支流管7与主流管6的上部设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面层1、中间层2和底层3,所述面层1、中间层2和底层3均为透水层;所述面层1为透水砖层;所述中间层2为中砂结合层;所述底层3为碎石承载层;采用该种铺设方法的场区,完全能满足一般场区荷载要求,能承载较大的荷载,并能够实现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集水池5设置在碎石承载层以下的地面4上,主流管6具有1‰的坡度,坡向集水池5,支流管7的外周设有过滤网层9,过滤网层9为尼龙网层,为防止泥沙堵塞通水孔8,为利于雨水渗入地下,涵养水份,又能在大雨引排多余雨水,场区内支流管7不宜设置坡度,为水平设置,在降雨量大时,将渗入水份有效的引流收集,把多余的雨水收集二次利用。
碎石承载层摊铺夯压均以机械为主,机械不到位时可采用人工方法,碎石粒径宜采用5-50mm,需使用8T以上压路机械碾压,摊铺碎石时,应从一端开始,向前推进,以确保支流管不被破环,碾压时,压路机应按长向顺直逐行碾压,碾轮每行次重叠150~200mm,碾压4~6遍,压实系数应达93%以上。
为保证面层透水砖的平整,在碎石承载层之上,铺设中砂结合层,用中砂摊平,不能使用胶凝材料,然后用靠杆粗平,抹子细平。一般场区的厚度控制在20—25mm,停车场的结合层厚度为30-3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坊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潍坊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49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预制构件起吊预埋件
- 下一篇:具有减振结构体的轨道交通与公共建筑合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