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烧结余热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26572.3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13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侯祥松;孙明庆;喻依兆;姚波;王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张爱云 |
地址: | 400013***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余热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烧结矿冷却和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钢铁生产的烧结工艺中,烧结矿温度很高,一般是利用冷空气冷却烧结矿,冷空气冷却烧结矿的同时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可通过余热锅炉降温,然后通过烟囱进行排放。目前,采用烧结余热锅炉回收的主要问题是烟气温度很低,一般低于450oC,因此可回收热量有限,回收获得的蒸汽参数也较低。同时,钢铁企业中还有部分富余的煤气,主要包括低热值的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富余煤气的量随着生产情况而波动。当富余煤气较少时,建设单独的煤气锅炉经济性较差,且煤气锅炉由于煤气热值低,存在燃烧不稳定、热效率不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富余煤气的烧结余热利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烧结余热利用装置,包括从烧结矿冷却装置引出的烟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与煤气管路分别进入具有换热器的补燃锅炉的炉膛内,炉膛内设置有煤气燃烧器。
为了尽可能的利用烟气的热量,同时为了保证烟气中有足够的氧含量,所述补燃锅炉的烟气排放管道通过循环风机连接至烧结矿冷却装置的底部,部分或全部烟气循环进入烧结矿冷却装置。
冷烟气通过烧结矿冷却装置的不同段时,空气被加热的温度也不同,为了进一步提高余热回收的效率,所述补燃锅炉的炉膛根据余热回收后的温度分为不同部分。
所述烧结矿冷却装置为环冷机或者带冷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由于空气被加热,可以使低热值煤气的燃烧更稳定,富余煤气可以是高炉煤气或者高炉煤气与转炉煤气的混合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装置可以提高烧结矿显热和富余煤气的利用效率,计算表明,利用本装置产生的蒸汽量和品质高于分别采用烧结环冷余热锅炉和煤气锅炉回收的热量之和,且建设投资也低于环冷余热锅炉和煤气锅炉之和。
(2)本装置利用烧结矿的显热预热了空气,可以提高富余煤气的稳定性,可以使用钢铁企业富余的高炉煤气等低热值煤气。
(3)本装置可以与煤气储存系统相连,根据烧结余热回收的量调节富余煤气燃烧的量,从而提高产生蒸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件1为烧结矿冷却装置;件2为密封罩;件3为第二阀门;件4为第一阀门;件5为第一烟囱;件6为煤气燃烧器;件7为煤气管路;件8为换热器;件9为第二烟囱;件10为第三阀门;件11为第四阀门;件12为第一风机;件13为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在烧结矿冷却装置中,利用第一风机12将循环烟气、利用第二风机13将冷空气鼓入烧结矿冷却装置1中,其中烧结矿冷却装置为环冷机或者带冷机。
冷空气带走烧结矿的显热,同时被加热。在烧结矿冷却过程中,空气只起到了冷却烧结矿和传输热量的作用,其含氧量不变。被加热的空气有利于高炉煤气等低热值煤气的稳燃,被加热的空气在密封罩2的作用下,被引入烟道,经过第三阀门3进入锅炉炉膛,在炉膛中设置有煤气燃烧器6,通过煤气管路7送来的富余煤气在炉膛内燃烧,产生温度更高的烟气,然后进入锅炉系统,利用换热器8将烟气余热传递给水,产生高参数的蒸汽,从而提高了烧结矿余热以及煤气热量的利用效率。富余煤气可以是高炉煤气或者高炉煤气与转炉煤气的混合物。
为了保证烟气中有足够的氧含量,同时为了尽可能的利用烟气的热量,可以将从换热器8出来的部分烟气通过第三阀门10和第一风机12重新送入烧结矿冷却装置1,一部分通过第四阀门11由第二烟囱9排放。同时,新鲜空气通过第二风机13被引入烧结矿冷却装置,保证进入补燃锅炉的烟气的含氧量,本系统中,第一阀门4平时处于关闭,当锅炉系统检修时,冷却后的空气通过第一阀门4从第一烟囱5排放。
在本装置中,经烧结矿冷却装置加热的空气可以保证富余煤气的稳定燃烧,提高了烧结矿显热和富余煤气的利用效率,可以提高产生蒸汽的量和参数。本装置也适合于其他类似余热回收的处理,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设计的各种具体方式及其组合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65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风回收系统
- 下一篇:台车式热处理炉侧隙组合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