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鼻骨复位钳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27841.8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6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周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桐庐洲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24 | 分类号: | A61B17/24;A61B17/28;A61B17/56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150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鼻骨复位钳。
背景技术
鼻骨复位钳是手术中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适用于鼻科手术时作鼻骨复位用。
现有的鼻骨复位钳,包括由上钳头与下钳头组成的钳头以及由上钳柄与下钳柄组成的钳柄;上钳柄与下钳柄转动相连。当钳柄握到最紧状态时,上钳头的内表面和下钳头的内表面相贴合。实际使用时,先打开钳头,将上钳头与下钳头分别伸入2侧的鼻孔内;然后握紧钳柄,从而使上钳头的内表面与下钳头的内表面分别贴着鼻骨的两侧;然后再进行相应的鼻骨复位手术。由于鼻骨很脆弱,夹持时如果用力过大容易将鼻骨钳断;新手类医务人员很难凭借手感来控制力度,需要反复的进行调节,从而导致延缓鼻骨复位手术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于操作、特别适合新手类医务人员在鼻骨复位手术中使用的鼻骨复位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鼻骨复位钳,包括由上钳头与下钳头组成的钳头以及由上钳柄与下钳柄组成的钳柄;上钳柄与下钳柄转动相连;上钳头的内表面与下钳头的内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5~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鼻骨复位钳的改进:在上钳柄的外表面和下钳柄的外表面分别设有防滑槽。
本实用新型的鼻骨复位钳,由于设定了上钳头的内表面与下钳头的内表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5~2mm,即,当钳柄握到最紧状态时,上钳头的内表面和下钳头的内表面之间仍然保持上述最小间距。人体的鼻骨厚度约为1mm,因此,实际使用时,只需将钳柄握到最紧状态即可,此时,上钳头的内表面和下钳头的内表面能贴着鼻骨的两侧(上钳头的内表面与鼻骨之间留有约0.25~0.5mm的间隙,下钳头的内表面与鼻骨之间也留有约0.25~0.5mm的间隙);从而既能便于后续鼻骨复位手术的顺利进行,又能确保不会因用力过猛而导致钳断鼻骨。在上钳柄的外表面和下钳柄的外表面设置的防滑槽能便于医务人员更好的掌控鼻骨复位钳,避免鼻骨复位钳从手中滑脱。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鼻骨复位钳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和图2结合给出了一种鼻骨复位钳,包括由上钳头1与下钳头2组成的钳头以及由上钳柄4与下钳柄5组成的钳柄;上钳柄4与下钳柄5通过钳柄螺钉3转动相连;上钳头1的内表面11与下钳头2的内表面21之间的最小间距为1.5~2mm,即,当上钳柄4与下钳柄5组成的钳柄握到最紧状态时,上钳头1的内表面11与下钳头2的内表面21之间仍然留有1.5~2mm的间距。在上钳柄4的外表面和下钳柄5的外表面分别设有防滑槽6。
该鼻骨复位钳实际使用时,先操纵上钳柄4与下钳柄5使上钳头1与下钳头2相对打开,再将上钳头1与下钳头2分别伸入2侧的鼻孔内,使待复位的鼻骨位于上钳头1的内表面11与下钳头2的内表面21之间;然后握紧上钳柄4与下钳柄5使上钳头1与下钳头2合拢至极限位置,此时,上钳头1的内表面11和下钳头2的内表面21能贴着鼻骨的两侧(上钳头1的内表面11与鼻骨之间留有约0.25~0.5mm的间隙,下钳头2的内表面21与鼻骨之间也留有约0.25~0.5mm的间隙);从而既能便于后续矫正鼻骨手术的顺利进行,又能确保不会因用力过猛而导致钳断鼻骨。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桐庐洲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桐庐洲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78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用正压接头鼻饲胃管
- 下一篇:一种沥水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