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及装设其的自动变速箱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29021.2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08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甘道辉;何小明;吴晨;方伟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182 | 分类号: | B60W30/182;F16H63/4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张昱;谭祐祥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变速箱 用驻车 操纵 装置 装设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驻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其上装设了所述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的自动变速箱以及其上装设了所述自动变速箱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车辆操控性能、驾乘舒适性、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现有的自动变速箱上通常配备有变速箱驻车操纵装置,并且在传统方式中是通过设置拉索机构来对其实施控制的,这就是在自动变速箱中至今仍然保留有拉索机构的原因。然而,这种结构存在着对整车的空间布置要求较高、操控稳定性和可靠性不理想等问题,并且会对换档机构的工作效率造成不利影响。
在授权公告号为CN 101301887 B的中国发明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车辆驻车系统,它包括驻车锁定机构、驻车制动机构和电磁驱动致动器控制装置等组件,在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尤其需要使用多个电动机并要求对它们进行相应的过程控制,因此该驻车系统不仅组成部件众多、占用空间尺寸大,而且控制操作复杂,所以无法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装设了上述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的自动变速箱,同时提供了装设了所述自动变速箱的车辆,从而能更好地解决现有问题以满足使用需要。
为了实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其包括壳体,所述驻车操纵装置还包括:
动力单元,其用于提供动力;
传动单元,其装设于所述壳体内且其输入端、输出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动力单元的输出端、自动变速箱的换挡轴;以及
控制单元,其与车辆换挡机构相连以接收控制信号来控制所述动力单元的运行,使得所述传动单元处于解锁位置或锁止位置。
在上述的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中,优选地,所述驻车操纵装置还包括手动解锁单元,其用于通过手动操作使得所述传动单元从异常位置回复到解锁位置或锁止位置。
在上述的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中,优选地,所述驻车操纵装置还包括位置检测单元,其用于检测所述传动单元的当前所处位置。
在上述的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中设置有位置反馈模块,其用于将由所述位置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传动单元的当前所处位置反馈给车辆控制装置。
在上述的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中,优选地,所述车辆控制装置是电子控制单元ECU。
在上述的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动力单元是电动机。
在上述的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中,优选地,所述传动单元包括蜗轮蜗杆机构,所述蜗杆由所述动力单元驱动,而所述蜗轮由所述蜗杆驱动。
在上述的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中,优选地,所述传动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齿轮,其与所述蜗轮啮合以调整输出速比。
一种自动变速箱,其上装设有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
一种车辆,其上装设有如以上所述的自动变速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可以通过诸如电动机等动力单元来进行驱动,并且能根据给定的控制信号来控制上述动力单元执行换挡动作,从而可以彻底代替传统的手动操作并能及时、准确地反馈当前工作状态。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取消自动变速箱中的拉索机构,从而能够显著改善整车的空间布局,有助于提升换档机构的工作效率,改善驻车操控的及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车辆的驾乘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本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的装配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自动变速箱用驻车操纵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实施例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是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驻车操纵装置 2 自动变速箱
3 换挡机构 4 壳体
5 动力单元 6 控制单元
7 传动单元 8 蜗杆
9 蜗轮 10 齿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90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杆式整体轴转向机构
- 下一篇:一种后制动主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