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自动开收伞的控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30295.3 | 申请日: | 201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3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陈王素娥;林美萍;叶琼文;陈宣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王素娥;林美萍;叶琼文;陈宣元 |
主分类号: | A45B25/14 | 分类号: | A45B25/14;A45B25/1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开收伞 控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伞具,特别是指一种可以实现完全打开与完全收合控制的多折全自动开收伞的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气候变化无常,使得每个人身上皆有携带雨伞的习惯,以防止突如其来的大雨被淋成落汤鸡。但是,早期的雨伞需用手将伞骨架往上推至一定位置方能将雨伞撑开,一旦骤雨急下时往往来不及将雨伞撑开便已淋湿了。因此,有人便设计出一种雨伞,在握柄处设有一按钮,按下该按钮即可自动将雨伞打开而不具有自动收伞功能,在欲乘车时仍需要两手并用将雨伞收折才能进入车内,而在此短暂时间内仍易遭雨水淋湿,如此便失去雨伞本身的方便性。
自动开收伞内部的典型结构可参阅2002年2月13日授权公告的,公告号为CN2476208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控制装置”。该自动开收伞的动作原理是:当欲将伞打开时,向下按压按钮,使伞中棒失去控制装置的控制,伞中棒内部的开伞弹簧释放能量,将伞中棒向上弹伸,使伞打开;而当欲将伞收起时,再次按压按钮,使伞中棒内的扣头也失去控制装置的控制,扣头呈释放状态,在伞面骨架上的收伞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伞面呈收伞状态,扣头则由拉绳拉回到伞中棒上方;此时还处于未完全收伞状态,要达到完全收伞,还要再用力将伞面部分向握柄处推动,使伞中棒缩短,开伞弹簧重新积蓄能量,伞中棒及扣头重新受握柄内的控制装置控制,这样伞具才完全呈收折状态。
现有的自动开收伞的动作原理,基本上与上述专利前案相同,例如申请号为:01217730.X、01237609.4、01262761.5、03267824.X等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不同的大都是握柄内部的用于控制伞中棒及扣头的控制装置。
由此可见,目前的自动开收伞,实质上仅为自动开伞而半自动收伞的功能,并无法将伞具完全收合至开伞的起始状态实现全自动的功能,必需要借助到二次施力方可将伞具收合至全收拢的状态。如何将伞具完全依靠控制握柄便可实现伞具的全自动打开与完全收拢,便是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案便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多节伞具完全打开与完全收合的全自动开收伞的控制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全自动开收伞的控制机构,是设在伞柄与中棒组中,用以控制开收伞变比调节结构,其中:该控制机构包括一驱动管、一螺母、一丝杆及带动驱动管转动的动力源,所述驱动管是设置于中棒组下部的内管中,其长度与内管相适配,下端与动力源连接;而螺母是固定在驱动管内部上端,丝杆是穿置于螺母中,螺母的正反转动而驱动丝杆相对螺母上下移动,该丝杆的上端是固定在中棒组中管的上端;动力源由伞柄上的按钮控制正反转。
所述的动力源为一马达。
所述的动力源为一马达带动齿轮组而连接驱动件。
所述伞柄为一容置动力源的罩体,同时其上部固定一罩盖,罩盖的中心设有一通孔供驱动管与动力源的转动轴连接,而中棒组的内管是固定在罩盖上,另在伞柄罩体上设有一按钮以启动动力源的正转动力与反转动力。
所述开收伞变比调节结构包括中棒组、开收伞变比机构及配合于中棒组上的上巢与下巢,该中棒组由至少三节套管构成,其上而下依次为外管、中管及内管;该外管上端设置有一外管滑轮,而外管的下端嵌固有一与中管配合的外管固定圈;所述中管的顶端固定有一设有中管滑轮的中管塞子,下端嵌固有一中管固定圈,该中管固定圈的外侧设有一中管固定圈滑轮;所述内管下端固定于伞柄上;而开收伞变比机构包括一下巢拉绳、一中管拉绳及一内管拉绳;其中下巢拉绳的一端固定在中管塞子上,另一端穿过外管并绕过外管滑轮后与下巢固定在一起;中管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另一端从中管底部穿出并绕过中管固定圈的中管固定圈滑轮后,再穿进中管,从中管上端穿出,穿进外管,并从外管上端穿出后固定在外管顶部;内管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另一端穿过中管,绕过中管塞子的滑轮后,穿入中管与外管之间并固定在外管下端。
所述外管的上端内部固定有一外管塞子,外管塞子具有中心通孔,同时在外管塞子上部设置有外管滑轮,对应该外管滑轮处的外管上形成一缺口。
所述中管塞子上的中管滑轮设置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所述中管固定圈为环圈体,其上部是嵌固于中管中,而下端形成凸缘而凸伸于中管之外,另在该凸缘的一侧设有一中管固定圈滑轮。
所述上巢固定在外管的顶端,其下部套置于外管上,并对应外管的缺口形成一罩槽。
所述中管拉绳与内管拉绳为同一条接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王素娥;林美萍;叶琼文;陈宣元,未经陈王素娥;林美萍;叶琼文;陈宣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02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折伞中棒及三折折叠伞
- 下一篇:治疗保健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