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客车用转向油罐加油及防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30346.2 | 申请日: | 201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03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见;宁忠翼;郝守海;陶述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26 | 分类号: | F15B1/2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3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客车 转向 油罐 加油 防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用转向油罐上的附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客车用转向油罐加油及防污装置,适用于发动机后置客车的转向油罐加油及防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发动机后置客车的动力转向油罐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固定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式参阅附图中的图2所示,是利用支架把油罐体11固定在车身尾部的一根地板下横梁101上,第二种方式参阅附图中的图3所示,是在车架尾部纵梁103上伸出很长的竖梁104来固定油罐体11。
对第二种固定方式而言,由于后置客车车尾振动比较强烈,要避免油罐体11因强烈的振动而溢出油液,就必须竖梁104具有较高的厚度和强度,这样不仅会增加整车的重量,而且会增加制造成本,并且竖梁104在安装布置时,要避开发动机附件,布置也相当困难。因此现有的油罐大部分采用第一种固定方式,但是要避免油罐与发动机附件等干涉,且高于发动机上的转向泵一定高度,就必定要求油罐体11位置较高,这使得油罐距后地板102较近,加油空间很小。
由此可见,现有动力转向油罐的结构和布置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有以下三点:
1、加油很不方便,接近性差,操作吃力;加油时也不易观察液面高度,容易加油过量而溢出油罐;
2、检查油罐液面高度需取下通气防尘装置中的油标尺,而取下油标尺很不方便;
3、在行车过程中由于油罐随车振动,容易从通气防尘装置处漏油,弄脏油罐以及其下面的发动机附件等,造成安全隐患,也影响美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中发动机后置客车的转向油罐结构和布置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客车用转向油罐加油及防污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客车用转向油罐加油及防污装置,包括油罐体,所述油罐体的液位高度处开设有进油口,进油口上安装有透明软管,所述透明软管的一端部连接有位置高于油罐体顶端的加油接头,所述加油接头上设有安装板和密封盖,所述油罐体的上部安装有通气防尘弯管,所述通气防尘弯管的端部连接有防污软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进油口上设有进油口凸起,所述透明软管的另一端部套在进油口凸起上,并通过密封卡箍连接在进油口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油接头的一端设有加油接头凸起,所述透明软管的另一端部套在加油接头凸起上,通过密封卡箍连接在加油接头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油接头的另一端设有密封外螺纹,密封盖上设有密封内螺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密封盖内顶部设有密封软垫。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防污软管向下延伸到油罐体下方的发动机附件以下。
本实用新型在油罐体侧面的液位高度附近设计了一个油罐进油口;新增一个加油接头以及其密封盖,可利用安装板以一定角度安装固定在加油方便的位置;用一根透明软管连接油罐进油口和加油接头,透明软管两端用密封卡箍连接,加油的时候不需要打开油罐的上盖,只需打开加油接头的密封盖就可以加油了,通过透明软管观察加注液面的高度,加油完毕盖上此盖即可,操作十分方便。
在油罐上盖上设计一个通气防尘弯管并连接细长防污软管,防止由于油罐随车振动等造成油液溢出后污染油罐以及其下面的发动机附件等引起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加油接头布置在加油方便的位置,便于油罐加油,接近性好,易控制加油量,解决了油罐受加油影响难以布置的问题;
2、中间连接软管采用透明软管可以直观查看液面的高度,无需安装油标尺,若液面低于透明软管时就添加油液;
3、在行车过程中由于油罐随车振动,油液从通气防尘弯管和防污软管溢出后不会弄脏油罐以及其下面的发动机附件等,不会带来安全隐患,也不影响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转向油罐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转向油罐的第一种固定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转向油罐的第二种固定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罐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加油接头以及密封盖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03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