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谐振无线充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32917.6 | 申请日: | 2011-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34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李贵阳;方学林;邵琪;李洪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许宗富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谐振 无线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无线电能传输及充电装置。本实用新型可用于手机、数码相机、数码相框、MP3、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是利用一种特殊设备将电源的电能转变为可无线传播的能量,在接收端又将此能量转变回电能,从而对用电器无线供电。传统的无线电能传输通常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将两个线圈放置于邻近位置上,当电流在一个线圈中流动时,所产生的磁通量成为媒介,导致另一个线圈中也产生电动势。目前,市场上已有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手机充电产品,但需要将手机紧贴充电器放置,或将手机放置在距离充电器较近的位置(厘米)。如果距离过大,将大大降低电能传输的效率,造成电能的损失与浪费,也给使用带来不便。
近年来,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强耦合磁谐振(Strongly Coupled Magnetic Resonances)理论,能够在较大距离(米)的情况下完成电能的无线传输。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基于强耦合磁谐振原理,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能够在较大距离的情况下为手机、数码相机、数码相框、MP3、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无线充电的磁谐振无线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磁谐振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
所述发射装置包括AC/DC转换电路、能量信号产生电路、能量激励线圈和能量发射线圈;AC/DC转换电路通过插头连接到交流电源,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能量信号产生电路提供电源;能量信号产生电路将AC/DC转换电路提供的直流电转换为正弦信号,所述正弦信号的频率与能量激励线圈的电学谐振频率相同;能量激励线圈在所述正弦信号的频率下谐振,并与能量发射线圈之间产生电磁感应;能量发射线圈使周围空间中的磁场产生变化。
所述接收装置包括能量接收线圈、能量恢复线圈、能量恢复电路和充电电路;能量接收线圈感应周围空间中磁场的变化,与能量发射线圈发生磁谐振,并与能量恢复线圈之间产生电磁感应;能量恢复线圈在电磁感应的作用下产生交变的电流;能量恢复电路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充电电路与电子产品的内部电路连接,为电子产品充电。
所述AC/DC转换电路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所述能量信号产生电路为E类功放电路。
所述能量激励线圈和所述能量发射线圈平行并列设置;所述能量接收线圈和所述能量恢复线圈平行并列设置。
所述能量发射线圈和所述能量接收线圈在充电时平行并列设置。
所述能量恢复电路由整流电路串联稳压电路构成。
所述能量产生电路所产生的能量信号的频率、能量发射线圈的电学谐振频率、能量接收线圈的电学谐振频率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能够在较大距离的情况下为电子产品进行无线充电,例如距离为1米。与传统的电磁感应方法相比,显著增大了无线充电的距离。
2.本实用新型采用强耦合磁谐振原理,与传统的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充电的产品相比,电能的传输效率有所提高;本实用新型采用E类功率放大器作为能量产生电路,其电能转换效率有所提高。综上两点,本实用新型的电能的利用效率有很大提高。
3.本实用新型的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的尺寸、形状可以不同,便于发射装置的安装、放置,也便于接收装置与电子产品的集成。
4.本实用新型的接收装置可以小型化,可根据电子产品形态的不同放置在电子产品中,也可作为单独的模块或配套设备与电子产品连接,增大了无线充电装置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AC/DC转换电路;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能量恢复电路;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充电电路;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29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