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EMI遮罩夹片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34740.3 | 申请日: | 2011-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1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蔡明宪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谷川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H05K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艾晶;周春发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龟山乡***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emi 遮罩夹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EMI遮罩夹片,尤其指可快速将该EMI遮罩进行拆装作业的EMI遮罩夹片。
背景技术
如所周知,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于运作过程中都会产生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的问题,而电磁干扰即是指电气产品本身通电后,因电磁感应效应所产生的电磁波对周遭电子设备所造成的干扰影响,也因为电磁干扰会造成其它电器设备工作中断、不正常关机、维护增加、串扰及系统延迟,以及造成人体的伤害等,因此,先进国家对于电子产品的电磁问题均立法予以规范。
是以,产品在规划设计就必须针对可能的电磁问题,予以排除,若没有在设计初期审慎考虑,并针对整个产品从外壳、插槽、孔径等外部装置到内部组件排列及材料等做精密设计,当后期无法通过测试时,所耗费的成本将远大于当初的预估。为因应前述的要求,时下在电路板上的某些特定电子组件,皆会另外再罩住EMI遮罩,以避免电磁波放射效应的违害。
业界通常采用的EMI遮罩为一体成型的罩体,该罩体具有顶壁及自顶壁周缘垂直延伸而出的支撑臂。使用时,将该罩体罩设于所需屏蔽的电子组件上,并透过焊接等方式将支撑臂固定于设置该电子组件的电路板上。然而,在实际生产或维修过程中,当电子组件出现问题时,工程人员需要先将电磁屏蔽罩解焊后拆下,然后才能查看电子组件。上述电磁屏蔽罩使得工程人员在操作维修时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提供一EMI遮罩夹片,可快速将该EMI遮罩进行拆装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EMI遮罩夹片,包括有:一座体,该座体设有至少一平面部,该平面部两侧直线延伸有延伸部;以及
夹具,设于各延伸部上,该夹具设有由该延伸部两侧朝上延伸的弹片,该弹片相对位于下方形成立部,再向上则为扩大为外张部,且二弹片相对于该立部处并设有一穿孔,各外张部朝夹具内部向下延伸有迫紧部。
其中,该EMI遮罩设有复数侧板以供该夹片固定,且各侧板并设有至少一凸出部,供该夹具的穿孔卡掣固定。
其中,该平面部设有至少一缺口。
其中,该延伸部设有至少一缺口。
其中,该平面部以及延伸部设有至少一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一座体以及夹具,该座体设有至少一平面部,该平面部两侧直线延伸有延伸部,该夹具设于各延伸部上,其设有由该延伸部两侧朝上延伸的弹片,该弹片相对位于下方形成立部,再向上则为扩大为外张部,且二弹片相对于该立部处并设有一穿孔,各外张部朝夹具内部向下延伸有迫紧部,该EMI遮罩的侧板可以插入该夹具,而该EMI遮罩的侧板并设有至少一凸出部,可卡掣于该迫紧部下方达到固定效果,或可向上拔出而达简单分离的操作及维修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夹片的使用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EMI遮罩插入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夹片1
座体11
平面部111
延伸部112
缺口113
夹具12
弹片121
立部122
外张部123
穿孔124
迫紧部125
电路板2
EMI遮罩3
侧板31
凸出部31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EMI遮罩夹片基本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该夹片1至少包括有:一座体11以及夹具12;其中:该座体11设有至少一平面部111,该平面部111两侧直线延伸有延伸部112。
该夹具12设于各延伸部112上,该夹具12设有由该延伸部112两侧朝上延伸的弹片121,该弹片121相对位于下方形成立部122,再向上则为扩大为外张部123,二立部122为平直向上延伸的板片,且二弹片121相对于该立部122处并设有一穿孔124,各外张部123朝夹具内部向下延伸有迫紧部1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谷川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谷川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47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