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条形码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35453.4 | 申请日: | 2011-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18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蒋旭锋;刘志伟;谢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张焕亮 |
地址: | 100086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条形码 识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条形码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条形码具有容量大、保密性高、以及可实现电子图片的形式存储等优势。如今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资料、信息备案、票据防伪、存货盘点等方面。现有的识别条形码技术是通过条码扫描器或者视觉技术,即工业相机实现。但当遇到待检物品包装上设有多处条形码时,受条码扫描器读取个数的限制,普通条码扫描器无法一次读取多个条形码,因此需通过工业相机实现多个条形码的读取,由此需要使用具有高像素、大景深的相机,必然造成成本增加。现有解决的技术方案为:使用多个工业相机识别条形码。但现有多工业相机识别条形码技术是分工业相机将识别结果发送至用户所使用的上位机,而无法实现将多工业相机所识别的条形码进行逻辑组合后发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条形码识别装置,通过对多个相机所拍摄的条形码识别、组合后进行显示,实现对所有所拍摄的条形码的读取。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条形码识别装置包括:
相机组30,包括一个以上的相机,用于采集待检物品的包括条形码的图像信号;
条形码识别单元组40,包括一个以上的条形码识别单元,分别与相机组30中的各个相机连接,用于将所述图像信号进行条形码识别,生成表示条形码的数字信号;
条形码组合单元50,与条形码识别单元组40连接,用于将所述表示条形码的数字信号组合后转换为所需格式。
由上,通过对多个相机所拍摄的条形码识别、组合后进行显示,实现对所有所拍摄的条形码的读取。
可选的,所述条形码识别装置还包括:
位置检测单元10,用于检测待检物品是否通过;
相机组控制单元20,与位置检测单元10连接,用于在位置检测单元10检测到待检物品通过时输出控制指令到相机组30。
由上,实现当待检物品通过时,装置可自动检测待检物品的位置,以发送控制指令控制相机组30进行自动拍摄。
其中,所述位置检测单元10包括:
光线发射端,用于发射光线;
光线吸收端,用于根据是否接收到所述光线发射端发射的光线,检测待检物品是否通过。
由上,实现对待检物品位置的检测。
其中,所述相机组控制单元20包括:
信号放大器,与所述位置检测单元10连接,用于将表示待检物品是否通过的信号进行放大;
A/D转换器,与所述信号放大器连接,用于将所放大的表示待检物品是否通过的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为表示控制指令的数字信号。
由上,实现对表示待检物品通过的信号进行放大、转换处理,输出标准数字信号。
可选的,所述相机包括:
控制模块301,与相机组控制单元20连接,用于接收控制指令,并输出相应控制信号;
图像传感模块302,与控制模块301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采集待检物品图像;
图像处理模块303,与图像传感模块302连接,用于将所述图像转换为表示待检物体图像的数字信号;
存储模块304,与图像处理模块303连接,用于存储表示待检物体图像的数字信号。
由上,实现对待检物品图像信号的采集以及生成。
可选的,所述条形码组合单元50包括:
条形码接收控制模块,与条形码识别单元组40连接,用于根据一定时序控制接收每个条形码识别单元输出的表示条形码的数字信号;
条形码组合模块,与条形码接收控制模块连接,用于将上述表示条形码的数字信号进行组合并转换为所需格式。
由上,可实现将待检物品上的条形码识别并重新组合后显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条形码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相机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条形码识别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条形码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位置检测单元10、相机组控制单元20、相机组30、条形码识别单元组40、条形码组合单元50和上位机。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54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