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40886.9 | 申请日: | 2011-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56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朴泰俊;李龙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朴泰俊;李龙根 |
主分类号: | H05B33/14 | 分类号: | H05B33/14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机 电致发光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致发光元件,尤其是涉及一种无机电致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 (Electroluminescence),简称EL,是1936年由法国的Destriau发现的,之后在照明和背光源等特定领域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其亮度和寿命的问题,应用领域极其受限。
1974年,日本的Sharp公司公布了其开发的双重绝缘层构造的硫化锌:锰(ZnS:Mn)薄膜电致发光元件,并提出它可适用于播放器。电致发光元件与液晶显示器LCD等类似的元件相比,具有应答速度快,自身发光亮度优良,构造简单,生产制造容易等优点,有望成为新一代平板播放器。
电致发光元件根据用于发光层的物质不同可分为:无机电致发光元件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图1示出了现有的无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特性示意图。现有技术中,无机电致发光元件是在厚度为50~150um的聚酯透明薄膜1背面形成数百~数千埃厚度的透明导电膜,在透明导电膜后面形成荧光层2,在荧光层2背面形成无机电介质层3,在无机电介质层3背面形成背面电极层4,在背面电极层背面形成稳定的湿度和紫外线保护层。
上面述及的电介质层3是由具有高导电特性的BaTiO3、SrTiO3等强导电性的粉末和有机展色料按适当的比率调配而成,色浆制造完后在荧光层背面进行印刷,在大约110~140℃下干燥形成,在上述条件下形成的电介质层对光的反射特征极其微小。因此,对于上述无机电致发光元件,荧光层产生的光向两个方向传送,向背面电极层传送的光由电介质层和背面电极层吸收,结果只有向透明薄膜传送的光线发光,也就是说,上述无机电致发光元件具有低亮度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上述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亮度良好的高亮度无机电致发光元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无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柔软特性的聚酯透明薄膜;聚酯透明薄膜的背面涂抹由透光性和导电性良好的ITO构成的正面电极层;在正面电极层的背面形成荧光层;在荧光层的背面涂抹由导电性和穿透性良好的高分子树脂构成的电介质层;在电介质层的背面形成由反射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构成的背面电极层,反射由荧光层发出并通过电介质层的光线;以及背面电极层的背面形成防湿气和紫外线的保护层。
所述电介质层采用聚酯高分子树脂材料。
所述背面电极层采用铝制成。
所述背面电极层和保护层之间设置防止背面电极层氧化的氧化保护层。
所述氧化保护层是由白金、金、银或者碳素材料制成的金属膜。
所述聚酯透明薄膜的厚度为50~150um,其背面进行防电处理。
所述聚酯透明薄膜的厚度为50~150um,其背面进行防电处理。
所述电介质层的厚度为30~70um。
本实用新型通过由反射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构成的背面电极层反射荧光层向背面电极层发出的光,使光透过正面电极层发出。因此,在同样的驱动条件下,与现有的无机电致发光元件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高亮度特性,可适用于各种各样要求高亮度特性的产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的无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特性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发光特性示意图。
图中:1透明薄膜,2荧光层,3电介质层,4背面电极层, 11透明薄膜,12正面电极层,13荧光层,14电介质层,15背面电级层,16保护层,21氧化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无机电致发光元件包括:聚酯透明薄膜11,是柔软性、穿透性和耐热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的一种;正面电极层12,由具有导电性以及透光性良好的氧化铟锡(ITO)材料涂抹于聚酯透明薄膜11的背面形成;荧光层13,形成于正面电极层12的背面;电介质层14,由导电性和穿透性良好的高分子树脂涂抹于荧光层13的背面形成;背面电极层15,在电介质层14的背面形成,由反射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构成,反射由荧光层13发出并通过电介质层14的光线;保护层16,在背面电极层15的背面形成,防湿气和紫外线;正面电极层12和背面电极层15通过外部电压使得特定像素的荧光粉发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朴泰俊;李龙根,未经朴泰俊;李龙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08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净化设备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低音增强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