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调式椎间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43502.9 | 申请日: | 201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1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丁亮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亮华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翁坚刚 |
地址: | 21300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式 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脊柱椎间融合术的可调式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腰椎退行性滑脱、节段性不稳、椎间盘源性疾病、外伤性腰椎滑脱所致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一般都需行腰椎固定融合术。1986年Badgy和Kuslich设计出适用于人体的椎间融合器,并用于治疗退变性下腰痛。椎间融合器的应用能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回复前中柱的支撑、增加椎间孔容量、解除神经根受压、防止椎间隙塌陷及假关节形成。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对椎间融合器的结构及外形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利于用微创技术植入椎间融合器。
中国专利文献CN201168075Y(申请号200820033096.1,公告日2008年12月24日)公开了一种微创椎间融合器,为符合椎体间解剖位置的多面支撑体,在至少一组相对表面之间,开设有通孔,整体形成由多个面状或杆状体构成的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由球囊构成,球囊的内腔连通支架结构的各杆状或面状体,球囊上设有连通内腔的注入口,所述球囊的膨胀倍率不小于10倍,在膨胀状态下,形成所述支架结构。
中国专利文献CN100584283C(申请号200810036042.5,公告日2010年1月27日)公开了一种可调式椎间融合器及其把持器,其由后支撑段、连接于后支撑段四角的四条扁方形肢体和置于由四条扁方形肢体围成的空心内腔的螺栓组成;该融合器的前支撑段为可调式,有利于调节高度使其符合人体的解剖结构。
上述公开的椎间融合器均具有根据个体特性,调节椎间融合器大小的功能;前者球囊结构的融合器是在植入后,通过向球囊注入内容物调节大小,然而不论内容物是空气、液晶状物质还是可凝固物质,都存在椎间压力过大而内容物从注液口流出的风险;后者是通过内腔中的螺栓在内腔中的位置调节融合器,由于其前部支撑段是由四条扁方形肢体构成,并且相邻肢体间呈U型镂空,因此其抗压强度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压强度大、安全性高的可调式椎间融合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式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和螺柱;椎间融合器主体是外形基本为长方体的一体件,融合器主体由后支撑部和前支撑段组成,前支撑段按照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第一前支撑段和第二前支撑段,第一前支撑段从前方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侧上方,第二前支撑段从前方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侧下方。
融合器主体设有前后贯通的与螺柱相配合的中央螺孔。
融合器主体的第一前支撑段与第二前支撑段。相对于经过中央螺孔。的轴线的水平面上下对称设置,第一前支撑段。与第二前支撑段。之间形成的融合器主体。的前部内腔的前部的上下之间的距离按照从前向后位置的不同而逐渐增大,且所述的上下之间的距离在前后方向中部或后部位置处与螺柱。的前端外径相同。
所述由后向前推进时第一前支撑段。和第二前支撑段。受压缓慢分别向上、下扩张的螺柱。的后部位于后支撑部。的螺孔。内,前部位于第一前支撑段。与第二前支撑段。之间。
上述后支撑部前部的外形为长方体形,后支撑部的后部的上侧设有一个向上凸起的上连接部,后支撑部由其上连接部与位于前侧上方的第一前支撑段相连接;后部的下端设有一个向下凸起的下连接部,后支撑部由其下连接部与位于前侧下方的第二前支撑段相连接;后支撑部内设有前后贯通的中央螺孔,该中央螺孔也就是融合器主体的中央螺孔;后支撑部的后部设有方便进行手术的工具卡槽。
上述后支撑部的长方体形前部上设有2~6个上下方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均与中央螺孔相通;第一前支撑段与第二前支撑段上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与后支撑座上的相应一个通孔的在同一轴线相同上。
上述第一前支撑段由撑开部、连接部和定位部从前向后连接而成,第一前支撑段由定位部从前方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侧上方;第二前支撑段由撑开部、连接部和定位部从前向后连接而成,第二前支撑段由定位部从前方连接在后支撑部的前侧下方。
第一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前部上表面为光滑的朝向前上方的斜向的平面,第二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前部下表面为光滑的朝向前下方的斜向的平面;第一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前部和第二前支撑段的撑开部的前部构成了融合器主体的头部,融合器主体头部的侧部的基本形状为从前向后截面积逐渐增大的棱台体的侧部,且该棱台体在上下向的中间部位相互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亮华,未经丁亮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35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收性物品
- 下一篇:新型空气加热式集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