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45046.1 | 申请日: | 201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7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崇军;朱耀朗;柯和宝;孟习柱;凡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古鳌电子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M7/06 | 分类号: | G06M7/06;G07D7/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王剑 |
地址: | 21534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双重 红外 点钞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红外鉴伪的点钞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
背景技术
纸币鉴伪是通过检测人民币的固有特性来分辨真假,点钞机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涉及机械,电子,光学,磁性等多个领域的指示,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
传统的鉴伪技术在经历了第一代荧光鉴伪技术(1990),第二代磁性油墨鉴伪技术(1996),第三代安全线检测技术(2002)以后,其鉴伪可信度正在面临严重挑战。
目前出现的各种假币仿真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人为的防伪标记大部分已被造假者掌握,仅靠识别纸币的紫外荧光反应,磁性油墨和安全线的真伪来判断纸币的真假,其可靠性大打折扣。但是,由于真币印刷用的红外油墨是高度机密的,所以伪造者都很难仿造红外油墨进行印刷。因此,未来的假币识别应该将重点放在红外检测特别是红外图像的检测上。使用图像采集系统的红外检测技术是指在得到全票面红外图像的基础上通过与模版进行比对和计算,来判断纸币的真伪。该方法准确度高,是未来鉴伪技术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其通过两种红外检测技术同时进行鉴伪,不但可以提高鉴伪灵敏度,减少误差,以及同时进行点钞,而且其结构简单,通过传动机构对被检纸币的准确传输,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出被检纸币的真伪和数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该点钞机包括:红外收发装置,其包括红外发射单元和红外接收单元;红外鉴伪机构模块,其两侧分别分布有所述红外收发装置;以及传动机构,其分布于所述红外收装置和红外鉴伪机构模块的四周并固定于本点钞机的侧板上。
所述的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中,所述的红外发射单元包括:红外发射元件一、红外发射元件二、红外发射元件三和红外发射元件四;与上述发射元件一一对应,所述红外接收单元包括:红外接收元件一、红外接收元件二、红外接收元件三、红外接收元件四。
所述的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中,所述红外发射元件一、红外发射元件二与所述红外发射元件四、红外发射元件三呈镜像排列;对应的,所述红外接收元件一、红外接收元件二与所述红外接收元件四、红外接收元件三呈镜像排列。
所述的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中,所述红外发射元件一、红外发射元件四分别至少设有两个发射器件;对应的,所述红外接收元件一、红外接收元件四分别至少设有两个接收器件,该接收器件可接收对应发射器件发出的红外光线。
所述的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中,所述红外鉴伪机构模块包括:红外图像采集装置,其位于入钞口走钞平面和出钞口走钞平面之间;小磁头,其分布于所述入钞口走钞平面和出钞口走钞平面之上;以及大磁头,其位于出钞口走钞平面之上的中间部位。
所述的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中,所述红外鉴伪机构模块包括:两个红外图像采集装置,该两个红外图像采集装置上下对称地设置于走钞平面处。
所述的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中,所述红外图像采集装置至少包括一个红外信息采集单元,该红外信息采集单元包括:设有红外发射器件的电路板、设有红外接收器件的电路板、一体凸镜、一块光栅条、以及光学有机玻璃,其中,所述设有红外发射器件的电路板发出一束红外光后,该红外光经过所述一体凸镜聚焦,聚焦后的光线通过所述光学有机玻璃投射在走钞通道中的被检纸币红外特征区域上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光线经所述光栅条量化后,由所述设有红外接收器件的电路板上的红外接收器件进行接收。
所述的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中,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捻钞轮、加速轮、出钞轮和同步带,其中,所述主动轮设置在所述捻钞轮、加速轮、出钞轮的下方且通过同步带与捻钞轮和加速轮相连接并进行同向转动,所述加速轮和出钞轮通过同步带相连接并进行同向转动。
所述的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中,所述的红外发射单元和红外接收单元之间的距离为1.5-2.2mm。
所述的利用双重红外鉴伪的点钞机中,所述的红外发射单元和红外接收单元之间的距离为1.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古鳌电子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古鳌电子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50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纹电线
- 下一篇:改良的CFast存储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