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光模块后工序贴合机半自动入料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46053.3 | 申请日: | 201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97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董文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骏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鑫佑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00 | 分类号: | B32B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海庆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工序 贴合 半自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工机械,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后工序贴合机半自动入料机构。
背景技术
由于手机、数字相机、卫星导航系统(GPS)等显像商品在市场上的巨量需求,使得身为其中重要组件的背光模块也相对的在生产组装上有相当大量的需求。为适应此需求于是推出了自动贴合机,如图1所示,利用分度盘分站分工的原理将组装的料卷,整位及移载机构布置在中央转盘10外围的副输送组11、12、13、14、15,各种不同的膜片由各站的卷料机送出,经由移载的机械手臂依序移到整位机构,再将整位完成的膜片送到中央转盘10上的治具内,如此各站依序贴合完成整个工序。
所谓背光模块的后工序是指胶框将LED光源、导光板及反射片的前工序组装完成,而接续的下扩散膜片21、下增光膜片22、上扩散膜片23、上增光膜片24及黑白遮光膜片25的贴合归纳为后工序(如图2所示)。背光模块的前工序因胶框强度不够,必需先以人工方式将导光板及反射板组合后方可定型,至于后工序有五种料片需作贴合,若以人工方式组装,则太耗费工时,于是,目前市面上有自动贴合机的推出,将后工序的各项贴合片材料制成卷料,一片片送到接料台,接着作整位而后移载到各站的转盘上,以分站分时的组装转盘可以在数秒内即产生一套背光模块。
背光模块后工序自动贴合机受限于产品种类过于繁杂,要制作永久料盒或料匣去进行自动入料并不符合经济效益,因此自动贴合机完全以人工手动方式入料为主。人工手动入料虽然仅是单纯的将胶框放入转盘上的治具内,可是其中又产生若干缺失,总结有下列:
转盘入站下方装有来料传感器16(如图3所示),操作人员若无法赶上工作节奏,未能及时将胶框放入则发生机器侦测不到对象而作停留等待。换句话说就是机器在等人,其它程序纵然是自动执行,唯独入料不能跟上,则整个机台产出周期势必受到影响。
用人工手动入料时,若操作人员手指动作稍有迟缓,来料传感器已侦测到对象启动自动流程机制,接着转盘入料站会旋转到第一站开始工作,此时操作人员手指未能迅速脱离,则有可能被治具牵转而有安全疑虑产生。
人工手动入料在机台外罩前方须有开放空间供人手操作,对于背光模块要求高洁静度工作环境而言是尘粒可能侵入的漏洞之一。
背光模块的前工序料盒一般设计成二十套装一盒的方式,每套生产周期若以四秒计算,差不多每隔一分多钟须更换一新料盒,在新旧料盒转换上每日需耗费大量的时间。
自动贴合机以人工手动入料,每位工作人员只能针对一部机台进行一对一操作,在人力的任务运用上不够现实。
所以,综上所述的现有结构,已影响到整体的加工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进生产效率的背光模块后工序贴合机半自动入料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后工序贴合机半自动入料机构,设置于中央转盘的入料口外方处,具有一输送带、一传感器、一移载器、一整位器,入料口设有一治具,输送带上依序置放有一个以上背光模块料件,输送带水平前行输送各料件,输送带末端设有传感器,移载器至少设有一移动臂,移动臂设有一吸嘴,吸嘴吸取料件,移载器旋转移动料件放入整位器,整位器整正料件,移动臂以吸嘴吸取料件,移载器旋转移动料件放入治具。
移载器具有二移动臂,其中一移动臂移位料件至整位器,另一移动臂移位整位器料件至治具。
移载器设有四移动臂。
四移动臂呈十字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骏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鑫佑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骏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鑫佑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60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