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对辊自动给料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47830.6 | 申请日: | 201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70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韩绪明;孟凡军;郑成军;孙长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龙山炭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23/02 | 分类号: | B02C23/02;B02C4/28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403***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预焙阳极生产过程中煅后焦在料仓中经管道向下进入对辊前的一种对辊自动给料机。
背景技术
预焙阳极是由不同颗粒的煅后焦按照一定比例与煤沥青经配料、混捏、成型、焙烧等工序形成的产品。煅烧炉所排煅后焦经过振动输送机到斗式提升机,把煅后焦提到顶部高位料仓,煅后焦经安装在料仓底部的管道进入下层的大对辊进行破碎,破碎的煅后焦再经斗式提升机提到顶层的振动筛进行筛分,筛分后的煅后焦分别存到不同的料仓中,待配料使用。
现有技术中,对辊给料是在连接对辊给料管道处开口加一个插板,煅后焦在重力作用下,经管道流到插板处,人员坐在对辊上面,用手操作插板,来控制煅后焦进入对辊的给料量。这种给料方式不能实现对辊给料的精确控制,影响破碎的煅后焦经筛分后各料粒级的纯度。另外,在整个控制过程中,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工人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辊自动给料机,它实现对辊给料的精确控制,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极大改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对辊自动给料机,包括上部和下部均与管道连通的壳体,壳体内设置叶轮,叶轮的叶轮轴支撑于壳体上,叶轮轴通过摆针减速机驱动,摆针减速机与变频器电性连接。
所述摆针减速机通过对轮与叶轮轴联接。
所述壳体采用12mm厚的钢板制成。
所述叶轮的叶片为6个,叶片由10mm厚的钢板制成。
本实用新型通过摆针减速机驱动叶轮以达到精确控制对辊给料量,实现对辊均匀给料,所破碎的煅后焦经筛分后各料粒级的纯度高,更能适应配料的需要。另外,整个工作过程在壳体内密闭状态下完成,无粉尘产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由于不需要人工手动操作,极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道,2摆针减速机,3壳体,4叶轮轴,5对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对辊自动给料机包括用12mm厚的钢板制作的壳体3,壳体3的上部和下部均与管道1连通。一叶轮轴4制成与壳体3上,壳体3的内部在叶轮轴4上用10mm厚的钢板焊接成6个排料叶片。叶轮轴4通过对轮5与摆针减速机2联接,摆针减速机2与变频器电性连接,来控制摆针减速,2的转速,实现对辊均匀给料。
本实用新型由于全部用较厚钢板焊接,钢板具有高强度、耐韧性的特点。大块的煅后焦经叶轮与壳体3内壁的咬合,使煅后焦破碎,进入对辊。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寿命长,叶轮不变型等特点。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在变频器的控制下,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转速,实现对辊均匀给料,所破碎的煅后焦经筛分后各料粒级的纯度高,更能适应配料的需要。再者,整个工作过程是在密闭状态下完成,无粉尘产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由于不需要人工手动操作,极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龙山炭素有限公司,未经济南龙山炭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78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