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刀口角测量仪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1040.5 | 申请日: | 2011-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1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谭中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谭中明 |
主分类号: | G01B11/26 | 分类号: | G01B11/26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创益专利事务所 44249 | 代理人: | 李卫平 |
地址: | 5295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刀口 测量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指用于刀口角测量的测量器具。
背景技术
刀具,如菜刀等,其刃口是否锋利、是否符合标准,目前主要是通过目测或手工测量,该方法准确性和精度均不高,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出厂的产品不良率较高,不利于大批量的产业化生产。
为此,本申请人针对传统刀具检测存在的问题,秉持着研究创新、精益求精之精神,利用其专业眼光和专业知识,研究出一种便于制作,适合产业利用的刀口角测量仪。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科学合理,制作容易,使用方便,采用光电测量,准确性和精度相对较高的刀口角测量仪。
本实用新型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产业利用,有效提升测量作业效率的刀口角测量仪。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刀口角测量仪,其至少包括有:
一供刀具放置并可驱动刀具绕其刃口做角度偏转的支架;
一设置在支架一侧的光屏;
一光束发生器,其发出的光束投射到光屏上,而所述的刀具之刃口位于光束形成的射线上。
上述方案中,支架连接有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电性连接显示系统。
所述光束发生器为一激光器,光束发生器安装在一可调节架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光电测量,通过光束投射到光屏上时与刀具刃口斜角边平切的关系来获得刀具刃口角度,其可通过刀具绕其刃口所做的角度偏转获得,由角度传感器配合显示系统显示,准确性和精度相对较高,直观性好,取代传统的手工检测,效率高,符合大批量产业化生产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再一优点是结构简单,科学合理,制作容易,投资成本低,操作使用方便,劳动强度低,有效促进产业升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测量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2所示,系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刀口角测量仪,该测量仪至少包括有一供刀具6放置并可驱动刀具绕其刃口61做角度偏转的支架1;一设置在支架1一侧的光屏2;一光束发生器3,其发出的光束投射到光屏2上,而所述的刀具之刃口61位于光束形成的射线上。光束发生器3发出的光束垂直光屏2,刀具之刃口61平置在光束形成的射线上。图1中,支架1还连接有角度传感器4,而角度传感器4电性连接显示系统5,由此实现,支架1带动刀具绕其刃口61做角度偏转时,通过角度传感器4将所偏转的角度通过显示系统5显示,方便操作者读取,直观性好。支架1下端还连接有一横向拖板7,移动横向拖板7可实现刀具6横向移动,实现测量不同方位的刀口角。所述光束发生器3为一激光器,光束发生器3安装在一可调节架上,以方便调节定位。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测量原理示意图,首先是将刀具6之刃口61平置在光束形成的射线上,即刃口61在光束的中心线上,这时光束发生器3发出的光受刀具之刃口61的两侧斜面阻挡而不能正投射到光屏2,光屏2上没有正投影的光斑,而会产生刃口61的两侧斜面反射形成的上下侧反射光斑。当支架1带动刀具绕其刃口61做逆时针角度偏转时,上侧反射光斑会逐步向中心亮点靠拢和叠合,直至刃口61之一侧斜面与光束发生器3发出的光束中心线平齐,光束则在光屏2形成中心是亮上半圆的圆形光斑,这时支架1转过的角度α即为刃口61之一侧斜面相对刀具6之中心线的夹角,可通过角度传感器4将所偏转的角度通过显示系统5显示。同样,测量刃口61之另一侧斜面的斜角时,反向转动支架1,同理可测出支架1转过的角度β即为刃口61之另一侧斜面相对刀具6之中心线的夹角。将两角度进行相加就是刀口角度,即可完成对该点刀口角测量。移动横向拖板7可测量刃口其它点的两侧刀口角。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科学合理,制作容易,采用光电测量取代传统的手工检测,效率高,准确性和精度大大提升,符合大批量产业化生产的需要。
以上图示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谭中明,未经谭中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10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