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垄作残膜回收Z型耙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1464.1 | 申请日: | 2011-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320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杨虎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B43/00 | 分类号: | A01B4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夏晏平 |
地址: | 73007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垄作 回收 型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耙,尤其是可与拖拉机连接的用于拾捡残膜的垄作残膜回收Z型耙。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农用耕作机械比较多,但都是一些大型机械,适合较大面积作业使用,没有专门用于清理垄沟残膜的农具。西北地区地膜使用非常普遍,地膜使用后,残膜对农田污染非常严重。去除农田残膜的方法,以往的操作是要用人工靠双手去捡拾,劳动强度大,功效低,既脏又累,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部分农户由于劳动力不足,不捡拾残膜,不仅不利于来年耕种,而且严重污染自然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拾捡垄沟中残膜的Z型耙,本新型装置不仅可以捡拾残膜,而且可以耙地。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垄作残膜回收Z型耙,包括耙柄(2)、与耙柄(2)的一端垂直相连的平衡杆(5),所述平衡杆(5)上设置有至少三组耙齿(6),中间一组耙齿(6)的长度长于其两侧的耙齿。进一步地,每组耙齿(6)均设置有横向连接的支撑杆(7)。
进一步地,所述的耙柄(2)的另一端连接有牵引框(1)。
进一步地,每组耙齿(6)均设置有横向连接的支撑杆(7)。
进一步地,每个耙齿(6)与平衡杆(5)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固的加强筋Ⅰ(4)。
进一步地,所述的耙柄(2)与平衡杆(5)连接处设置有至少一根加固用的加强筋Ⅱ(8)。
进一步地,所述耙齿的齿尖处为圆弧状。
进一步地,耙柄(2)形成的面与耙齿(6)根部切线之间的二面角角度均为100°,耙齿(6)和耙柄(2)的焊接点与耙齿(6)在该点切线的角度为8°。
进一步地,牵引框(1)与平衡杆(5)之间设置有连杆(3)。
本实用新型的垄作残膜回收Z型耙,主要用于具有地垄的土地,中间的耙齿较两侧的耙齿长,长耙齿可深入垄沟耙出沟中的地膜,同时短齿可着于垄上,耙出垄上的地膜,支撑杆此时用于收集耙出的地膜;而当长的耙齿着于垄上时,耙齿将地耙松,支撑杆将高低不平的地抹平,可起到残膜捡拾和耙地的双重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耙齿,即可捡拾农田中残膜,又能达到耙地的目的。不但减轻了劳动工作量,而且减少了劳动力,同时也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垄作残膜回收Z型耙的结构示意图。
1-牵引框,2-耙柄,3-拉杆,4-加强筋I,5-平衡杆,6-耙齿,7-支撑杆,8-加强筋II。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垄作残膜回收Z型耙捡拾农田中的残膜时,Z型耙由12—18马力的四轮拖拉机牵引,拖拉机通过牵引销2-1与垄作残膜回收Z型耙连接,牵引框为两块平行钢板组成,牵引框1的前端留有螺孔,用于与拖拉机固接在一起。耙柄2与平衡杆5之间垂直连接,平衡杠5上设有三组耙齿6,中间一组的耙齿较两侧的耙齿要长,每组耙齿还设置了横向连接的支撑杆7,;为了防止垄作残膜回收Z型耙在工作时,耙齿出现弯折,在每根耙齿6的齿根处设置加强筋I4。同时,为了防止耙柄2出现弯折,在耙柄2与平衡杆之间设置有两根加强筋II8。在牵引框1和平衡杆之间,设置拉杆3。
拖拉机通过液压系统升降残膜捡拾Z型耙。当拖拉机放下Z型耙时,中间的长耙齿最深可入地150mm,两边最短的耙齿可入地100mm。
因耙齿长短不一,故而长耙齿可深入垄沟耙出沟中的地膜,同时短耙齿可着于垄上,耙出垄上的地膜,支撑杆7此时用于收集耙出的地膜;而当长耙齿着于垄上时,耙齿将地耙松,支撑杆7将高低不平的地抹平,可起到残膜捡拾和耙地的双重作用。
通过进行实地测试,使用垄作残膜回收Z型耙耙出的残膜约为铺入地膜的89%,比手工撕扯提高了18%,达到了高效捡拾残膜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未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14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机自动线
- 下一篇:瓷砖定位水平安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