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振器的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3156.2 | 申请日: | 2011-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56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陈章龙;贾德怀;王红军;姚金福;张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金城减震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6 | 分类号: | F16F9/36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器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减震器的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减振器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在公知的技术中,具有一种以下结构的车用减振器,其密封结构为:包括压紧垫圈、油封、导向器、活塞杆、工作缸和贮油缸等部件,油封位于贮油缸和导向器之间并套在活塞杆上,用以阻挡贮油缸和导向器之间的油、气泄漏。其中,压紧垫圈在贮油缸端面滚压变形过程中所受轴向力的作用以紧压油封,且将油封与导向器压紧,使油封上面的橡胶材料变形,在贮油缸和导向器之间产生密封效果,防止减振器漏油。这种减振器结构比较简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由单一的油封同时对活塞杆和贮油缸进行密封,为达到较为理想的密封效果,必须保证活塞杆、贮油缸以及油封之间具有较高的同轴度,这对工件的制造、设计以及装配的要求较高,增加了减震器的制造成本,而在实际的制造过程中,这三者的同轴度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经常出现泄漏现象,而且三者的同轴度不好也会导致油封的磨损较为严重,从而影响油封的使用寿命,也间接的影响到了减震器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密封效果比较理想的减振器的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有利于提高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的密封结构,它包括贮油缸、工作缸、活塞杆、导向器、压紧垫圈以及油封,它还包括密封圈;所述的油封位于活塞杆和导向器之间;所述的密封圈位于导向器和贮油缸之间;所述的压紧垫圈位于导向器和贮油缸之间并将油封和密封圈压紧。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减振器的密封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油封只起到对导向器和活塞杆之间的密封,导向器和贮油缸之间另外增加一个密封圈进行密封,两处的密封互不干涉,而且在同轴度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只需保证油封和活塞杆之间的同轴度以及密封圈和贮油缸之间的同轴度,就能实现较佳的密封效果,且两个部件之间的同轴度也易于实现,这样也可以降低油封和密封圈受到的摩擦,油封和密封圈的使用寿命比较长,也利于提高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
作为改进,所述的导向器上设有容置槽,所述的油封套合在活塞杆上并经压紧垫圈压紧在导向器上的容置槽内。在导向器上设置一个容置槽后就可以将油封压在该容置槽内,这样有利于提高油封的稳定性,减少摩擦,对活塞杆和导向器之间的密封效果也就比较好。
作为改进,所述的导向器的外壁设有凹台,所述的密封圈套合在凹台上。凹台结构也是为了使密封圈的安装稳定、可靠。
较佳的,所述的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O型密封圈的密封效果较好,较为适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减振器的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振器的密封结构示意图;
其中,1、贮油缸;2、工作缸;3、活塞杆;4、导向器;5、压紧垫圈;6、油封;7、密封圈;8、容置槽;9、凹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减振器的密封结构,它包括贮油缸1、工作缸2、活塞杆3、导向器4、压紧垫圈5、油封6以及密封圈7。
从图1、图2对比可以得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密封圈7;油封6位于活塞杆3和导向器4之间,只负责对活塞杆3和导向器4进行密封;而密封圈7位于导向器4和贮油缸1之间,导向器4与贮油缸1之间的密封由密封圈7负责;压紧垫圈5仍旧是位于导向器4和贮油缸1之间,其将油封6和密封圈7压紧变形产生密封效果。
为使油封3和密封圈7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稳定,提高各自密封的可靠性,对导向器4的结构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在导向器4上内侧设有容置槽8,油封6套合在活塞杆3上并经压紧垫圈5压紧在导向器4上的容置槽8内。
在导向器4的外壁设有凹台9,密封圈7套合在凹台9上,也被压紧垫圈5压紧变形。
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圈7优选为O型密封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金城减震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金城减震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31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