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印染废水回用及余热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3442.9 | 申请日: | 2011-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14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蒋幼明;高加勇;蒋志新;朱林;彭章超;朱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莱美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23/20 | 分类号: | D06B23/2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地址: | 313109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印染 废水 余热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染废水回用及余热利用装置,属于纺织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工业化发展带来水环境的持续恶化,水资源的日益缺乏使国家对环保节水问题日益重视,目前江浙、广东一带等印染加工业集中地区、北方部分缺水地区,已普遍提高了废水处理排放标准;对印染企业的废水排量也进行严格限制,取水资源费、污水排放费也开始大幅提升。环保要求的提高已使部分地区印染企业的产能扩张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再利用以及如何采用水处理新技术不断提升再利用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我国纺织工业年用水量为90多亿吨,其中印染工业总用水量为纺织工业的70%新鲜水取水量达60亿吨,占纺织工业新鲜水取水量的88%,而重复利用率较低,印染工业既是一个用水大户,又是污水排放大户。但印染废水的水体以及所含热能都是可以重新再利用的,因此,如何提高印染加工过程中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能耗一直是人们在探索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印染废水回用及余热利用装置,通过对印染废水的回用以及热能的回收,达到节约水资源和能耗、减少废水排放量、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印染加工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印染废水回用及余热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反应池、沉淀池及过滤池,沉淀池内设有热交换机构,沉淀池上设有冷水入口与温水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机构包括由隔板分隔而成的若干条废水通道,所述的若干条废水通道依次连通形成逐层相通的层叠结构。采用层叠结构加长了印染废水在沉淀池内的流动路径与时间,使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和热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池中设有过滤沙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目前印染生产的用水量非常大,水资源的匮乏对印染生产用水量和排污量要求越来越苛刻,现有的印染技术废水再利用率低,印染废水直接排到污水站处理后排放,清水用量较大,废水处理成本较高,废水的余热没有充分利用;而本实用新型的提出,尤其是在沉淀池内设置热交换机构,回收利用了废水余热,处理后的废水可再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在节水和节能方面有明显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印染废水回用及余热利用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反应池1、沉淀池2及过滤池3,沉淀池2内设有热交换机构,沉淀池2上设有冷水入口23与温水出口24;过滤池3中设有过滤沙层31。热交换机构包括由隔板20分隔而成的若干条废水通道21,所述的若干条废水通道21依次连通形成逐层相通的层叠结构。采用层叠结构加长了印染废水在沉淀池2内的流动路径与时间,使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和热交换。
染色和洗缸后的水根据清浊程度可分为深色水和浅色水,深色水在反应池1内与絮凝剂和养花去色剂混合,完成化学絮凝,再进入沉淀池2进一步反应沉淀,在沉淀池2的冷水入口23通入冷水,经过与深色水的热交换后,经温水出口24流出的温水温度可达40°以上,降低了生产中蒸汽的使用量和升温时间;而经过沉淀的深色水,其颜色和杂质基本被清除,进入过滤池3,通过过滤沙层31过滤后,达到排放标准,并达到深色染色用水要求,可以用来染深色和洗缸。
上述的浅色水则可以直接通入过滤池3,经过滤沙层31过滤后就能达到再利用要求,可以用来洗缸或染深色,减少了印染的用水量。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莱美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莱美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34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