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速热易清洗加热体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6043.8 | 申请日: | 2011-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6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文洲 |
主分类号: | A47J31/44 | 分类号: | A47J3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慈溪***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速热易 清洗 加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速热易清洗加热体。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的饮水机在方便人们饮用热水的同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设计的原因,对于存在加热胆内的水反复加热,这是感应器发现水温达不到设计要求水温时便会自动对温水加热,无人饮用时便会自然放凉加热胆内的水,周而复始形成所谓的“千滚水”;这种“千滚水”会令水中的微量元素、矿物质积累形成“不可溶微粒”;进而所述“不可溶微粒”便会堵塞出水口使引水机内部积累水垢、细菌并且难以清洗。而且长期使用“千滚水”会将“千滚水”内含有的重金属、砷化物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久饮会危害胃肠健康;况且饮水机一直处于待加热或加热状态,所以非常浪费电能。
中国专利:专利名称、一种加热体;公开号、CN201743518U;公开日、2011年2月4日;该专利公开了如下技术内容:一种加热体,包括加热腔体、加热体、发热管、硅胶条、上盖和连杆,所述加热腔体由一侧加热腔和另一侧加热腔构成,其中一侧加热腔呈“∏”形半体,在“∏”形半体一侧加热腔下部设有进水管,在“∏”形半体一侧加热腔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两个具有连接孔的凸起,所述另一侧加热腔呈“∏”形半体且在两侧分别与一侧加热腔的具有连接孔的凸起相对应的具有连接孔的凸起,在另一侧加热腔的上部设有延伸腔,在延伸腔的下部面设置有出水排气口;所述加热体呈“工”字形结构,发热管设置在加热体内且均为端部外露,在“工”字形加热体的两边设有包裹加热体的硅胶条形成加热结构;所述加热结构设置在扣合后的一侧加热腔与另一侧加热腔内,所述“工”字形加热体的四个端部下部的两个端部分别伸出一侧加热腔与另一侧加热腔下部的两个半孔构成的两个圆孔,“工”字形加热体上部的另两个端部分别伸出一侧加热腔与另一侧加热腔上部预留的连接间隔;在一侧加热腔与另一侧加热腔闭合后的上端由上盖的卡扣扣合,所述上盖的上部面设有空心圆柱,所述连杆下端通过卡接槽活动连接延伸腔内侧设置的连接孔,在连杆的上部设置有按钮,其中连杆的下部设有弹簧,所述连杆与空心圆柱的内壁之间由密封圈滑动配合。
通过分析上述内容不难发现该专利较好的实现了随用随出开水或温水,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但是结构较为复杂,清洗时存在很多死角。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速热易清洗加热体,所述的速热易清洗加热体通过旋拧流量控制阀,迫使流量控制阀阀芯封堵流量控制槽出水量的大小使出水管流出的冷热受控,实现了随用随出开水或温水的目的,克服了现有加热体对水的烧烧停停产生千滚水的危害,而且还具有结构简单,迅速热水,易于清洗,成本低廉等优点。
为了实现所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速热易清洗加热体,包括汽水分离盖、汽水分离装置、发热管、套管、发热管、加热体进水套和底盖,发热管呈“U”形结构,在“U”形发热管上套有套管,套管的下部设有加热体进水套,“U”形发热管下部处于加热体进水套内,在加热体进水套的下部设有底盖,在加热体进水套与底盖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加热体进水套的一侧设有进水口,进水口外接水源,套管的上端与汽水分离装置的穿孔对接,发热管的上端穿过穿孔后穿过汽水分离盖后外接电源,所述发热管分别与套管、穿孔间隙配合,汽水分离装置呈箱状结构,在汽水分离装置的穿孔一侧设有流量控制槽,汽水分离盖上的流量控制阀外壳中部孔对应汽水分离装置上的流量控制槽,流量控制阀阀芯的中部与流量控制阀外壳活动连接,流量控制阀阀芯的下端设置在流量控制槽内,在流量控制槽的另一侧汽水分离装置内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高度接近汽水分离装置的上口,在排气孔的另一侧设有出水管。
所述的速热易清洗加热体,所述套管为不锈钢套管或银质套管或铝合金套管或铜质套管。
所述的速热易清洗加热体,所述发热管的下端设置为“C”形管。
所述的速热易清洗加热体,在套管的上端套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两侧分别设置的耳孔由螺丝连接在汽水分离装置两侧的螺口座上。
所述的速热易清洗加热体,在底盖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片。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文洲,未经陈文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60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