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监测输水管道腐蚀与防护用多功能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6905.7 | 申请日: | 201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66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林斌;刘爽;张磊;韩留红;林泽泉;高玉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G01N27/3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监测 输水 管道 腐蚀 防护 多功能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水管道,特别是,涉及一种监测输水管道腐蚀与防护用多功能探头。
背景技术
流体管道广泛应用于海水、自来水及其他领域中各种流体物料的输送,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管道给我们提供众多便利的同时,其腐蚀问题给管道输送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管道为延长使用寿命,一般采用防腐涂料、阴极保护或两者联合防护措施对腐蚀状况进行控制。目前,对于管道腐蚀状态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与电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通过测定锈蚀引起材料的电阻、电磁、热传导、声波传播等物理性质的变化来反映情况。主要包括:电阻法、涡流法、射线法、红外热像法、声发射法、超声波、冲击-回声法和磁场等。由于管道腐蚀的本质是电化学过程,所以电化学方法除了可以探测管道腐蚀的位置、程度、以及速率之外,也有可能得到反映腐蚀过程机理的信息,特别适合用于腐蚀状态的评价。近年来电化学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取得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金属腐蚀的无损监测的常规手段,主要包括:电位、电化学阻抗谱(交流阻抗谱)、极化电阻、恒电量法、电化学噪声、谐波法等。
目前,管道腐蚀的监测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都是采用电位监测技术,但是由于管道周围的环境状况较为复杂,采用单一的监测技术并不能真实的体现管道的腐蚀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时、真实准确地监测管道的腐蚀与防护状态的多功能探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监测输水管道腐蚀与防护用多功能探头,包括探头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的探头支架上的第一接线柱、第二接线柱、第三接线柱和第四接线柱,所述的探头支架上还设置有参比电极、辅助电极、第一工作电极及第二工作电极,所述的第一接线柱、所述的第二接线柱、所述的第三接线柱及所述的第四接线柱分别对应电连接至所述的参比电极、所述的辅助电极、所述的第一工作电极及所述的第二工作电极,所述的探头支架通过法兰盘安装在所述的管道壁上。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接线柱、所述的第二接线柱、所述的第三接线柱及所述的第四接线柱位于所述的探头支架的同一端,所述的参比电极、所述的辅助电极、所述的第一工作电极及所述的第二工作电极位于所述的探头支架的另一端。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接线柱、所述的第二接线柱、所述的第三接线柱及所述的第四接线柱与所述的参比电极、所述的辅助电极、所述的第一工作电极及所述的第二工作电极一一对应通过导电螺杆相连接,四根所述的导电螺杆之间相互平行,进一步地,四根所述的导电螺杆之间相互绝缘。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工作电极为自腐蚀电极,所述的自腐蚀电极、所述的参比电极与所述的辅助电极构成自然腐蚀三电极体系,所述的第二工作电极为阴极保护电极,所述的阴极保护电极、所述的参比电极及所述的辅助电极构成阴极保护三电极体系。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的参比电极、所述的辅助电极、所述的第一工作电极及所述的第二工作电极之间相互绝缘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探头上设置自然腐蚀三电极体系和阴极保护三电极体系,不仅可以监测通电状况下管道的腐蚀特性,而且可以监测自然状态下的腐蚀特性,还可以监测阴极保护状态下的保护度,同时通过不同腐蚀监测技术:电化学阻抗谱(交流阻抗谱)、极化电阻、电化学噪声等监测管道的腐蚀状态及阴极保护度测试,从而可以实时、准确地监测管道的自然腐蚀状态及腐蚀速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输水管道腐蚀与防护用多功能探头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输水管道腐蚀与防护用多功能探头的纵向部分剖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输水管道腐蚀与防护用多功能探头的仰视示意图。
附图中:1、探头支架;2、第一接线柱;3、第二接线柱;4、第三接线柱;5、第四接线柱;6、参比电极;7、辅助电极;8、第一工作电极;9、第二工作电极;10、导电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以下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69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胶囊储油柜用的集气室
- 下一篇:分段加热式热电偶液位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