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个体暴露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样品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9094.6 | 申请日: | 201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16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段小丽;杨洪彪;张军锋;王贝贝;黄楠;张金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24 | 分类号: | G01N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鲁兵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个体 暴露 空气 中多环 芳烃 污染物 样品 采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监测、职业安全和人群健康影响评价领域,涉及人体暴露空气污染物的采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由人体佩戴的采集呼吸带暴露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样品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评价人体通过呼吸暴露空气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中,往往需要让受试者佩戴个体采样泵来跟踪采集其个体呼吸带的空气样品,以此来估算的多环芳烃暴露剂量,以此了解个体所处的环境空气质量、职业车间空气质量以及个体的健康水平。原有的采样器装置包括采样泵、采样管路和PM10切割头(内装采样滤膜)三部分,采样装置可以由人体佩带,随着人体的移动而移动,适时采集人体呼吸带空气颗粒物和气相样品中的多环芳烃,其中主要通过采样头的滤膜来采集空气中的颗粒物。由于多环芳烃(PAHs)类化合物在颗粒相和气相中均有较大分布,尤其是2~4环的PAHs在气相中也有相当大的比例分布,而现有的个体采样装置仅能采集大气的颗粒相样品,不能采集气相样品,这样对因漏采气相样品而对空气中PAHs的暴露浓度的检测带来一定的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同时采集颗粒相样品和气相样品的对个体暴露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样品采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个体暴露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样品采集装置,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个体采样泵以及装有薄膜的切割头,还包括一PUF固定器,其中装设PUF,其一端与个体采样泵管路连接,另一端与切割头管路连接。
所述PUF固定器呈块状,底端封闭,从顶端向底端方向平行开设两圆柱孔且两圆柱孔在固定器下端连通,两圆柱孔中装有两段相同形状和质量的PUF,圆柱孔的顶部设螺母,螺母中空。
所述个体采样泵与固定器的一个螺母通过管路连接,固定器的另一个螺母通过管路与切割头连接。
圆柱孔与螺母之间以及所有管路接口均密封。本实用新型由于夹设了固定器作为气相样品采集部分,可以同时采集颗粒物和气相中的多环芳烃,大大的提高采样的准确性;固定器设计成“两段式”,可分别安装两段相同形状和质量的PUF,可以有效的检验了气相样品采集的穿透率,有效的保证了采样的质量,提高了采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样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样装置中气相采集部分PUF固定器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个体暴露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物的样品采集装置包括顺序以管路4连接的个体采样泵1、PUF固定器3以及切割头2,其中:个体采样泵1为采样动力部分,自带电池;切割头2为颗粒物采集部分,可以由PM10或PM2.5制成,其中安装滤膜,可以将颗粒物采集到滤膜上面用于大气中颗粒样品的采集;PUF固定器3为气相采集部分,其中安装两段PUF(polyurethane foam plug,中文名称:聚氨酯泡沫)用来吸附气相以采集气相样品;PUF固定器3的结构参见图2所示,为一聚四氟乙烯块状物,底端31封闭,从顶端32向底端方向平行开设两圆柱孔33,两圆柱孔33在固定器下端连通,两圆柱孔33中安装两段相同形状和质量的PUF,圆柱孔33的顶部设中空螺母34,螺母34分别与管路4连接并密封,在两个圆柱孔33的上端分别安装一个中空的螺母34,螺母34与孔壁接触的地方,可以用生料带包裹以免漏气,一个螺母34通过管路4连接个体采样泵1,另一个螺母34通过管路4连接采样切割头2;管路4为塑料管,是气体的导管。这里,个体采样泵1、切割头2以及管路4均为现有装备。
该样品采集装置装配过程:在固定器3的两个圆柱孔33中分别装入一段PUF,加上螺母34并分别与圆柱孔33上端固定,连接处密封;在切割头2中装入采样滤膜,切割头2正对采样口的部分应涂上少许硅烷油,以减少粒子溅射;用一根管路4将个体采样泵1的进气端与固定器3的一个螺母34的连通孔连接,用另一根管路4将固定器3的另一个螺母34的连通孔与切割头2的出气端连接,在管路接口处采用生料带包裹以免漏气,整个采样装置配连接后需进行气密性检查以保证全部接口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90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