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模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9254.7 | 申请日: | 201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50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闫玉春;辛晓平;杨桂霞;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9B23/38 | 分类号: | G09B2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遆俊臣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草地 植被 覆盖 模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表植被覆盖研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土地占领土的一半以上,近年来,遭受沙尘暴的地域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并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植被覆盖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在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覆盖度更显重要,增加地表植被覆盖是减少地表沙尘释放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可以防止土壤风蚀并截存沙尘,对草原的生态保护尤为重要。在草原土壤风蚀的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植被覆盖防治土壤风蚀的作用做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地表现有植被状况进行观测,需要研究不同植被盖度条件下风蚀掉的土壤或者是接收的降尘的具体成分,但是,基于野外条件是很难将地表土壤和风蚀沙尘加以区分的。
此外,由于建立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程度的定量关系在风蚀防治理论研究中尤为重要,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建立定量的具有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地表状况。而在实际情况下,在小范围的研究区内很难找到具有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地表覆盖状况,这也成为植被盖防治土壤风蚀研究的限制因素。另外,也有研究通过塑料模型来模拟植被盖度,并进行风洞试验研究,但塑料材质与草地实际的草本植物差异很大,严重影响模拟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模拟装置在组成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如何能创设一种能够区分风蚀沙尘与地表土壤,模拟不同的植被覆盖度,并可针对防治土壤风蚀作用研究而完善模拟条件的新型结构的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模拟装置,实属当前本领域极需改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模拟装置,使其能够区分风蚀沙尘与地表土壤,模拟不同的植被覆盖度,从而克服现有的草地植被覆盖度模拟装置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模拟装置,包括托盘和支撑架,其中:托盘为一无盖盒体;支撑架包括架设在托盘上方的多个横梁、垂直插入托盘并与横梁固定连接的纵梁、以及连接各横梁的连接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的横梁、纵梁的直径均小于0.4cm。
所述的托盘底面为矩形。
所述的托盘底面为边长20-100cm的正方形,高度3-10cm。
所述的托盘为底面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高度4cm。
所述的横梁长度比托盘边长增加3cm,纵梁长度为5-10cm。
所述的横梁、纵梁、连接杆均为钢筋。
所述的托盘为铁质。
所述的横梁与连接杆之间、以及横梁与纵梁之间焊接。
采用这样的设计后,本实用新型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模拟装置,通过铁皮托盘的介入,可以将风蚀沙尘与地表土壤区分,并可根据需要建立不同的植被覆盖度模型,从而可进行精确模拟,为草原土壤风蚀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草地植被覆盖度模拟装置的实验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模拟装置,主要包括托盘和支撑架。
其中,托盘1为一铁皮制作的无盖盒体,规格可根据需要设定:底面通常为矩形,以正方形为宜;底面边长在20-100cm范围内为宜,以20cm为最佳;高度3-10cm为宜,以4cm为最佳。
支撑架大小与托盘1配套,包括架设在托盘1上方的多个横梁3、垂直插入托盘1并与横梁3固定连接的纵梁2、以及连接各横梁3的连接杆4。
较佳的,横梁3、纵梁2均采用直径小于0.4cm的细钢筋相互焊接,并通过连接杆4将横梁3焊接为一体,以尽量减小非植被因素对模拟效果的干扰。横梁长度比托盘边长增加3cm,纵梁长度根据牧草高度可设置在5-10cm范围内。纵梁2与横梁3交叉点以下的纵梁2长度要小于等于托盘1的高度,纵梁2的疏密可根据要模拟的植被覆盖度的数值来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92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