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温环境下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9627.0 | 申请日: | 201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018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科德电力表面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7/02 | 分类号: | C04B37/02 |
代理公司: |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 34116 | 代理人: | 胡敏 |
地址: |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环境 陶瓷 金属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陶瓷连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温环境下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应用领域,由于工作环境的原因,如高温、长时间磨损、抗压要求等,金属制品的局限性就会表现出来。在相同使用环境下,陶瓷的稳定性要比金属好得多。陶瓷硬度非常大,并且易碎,因此为减小陶瓷在加工和成型方面的难度,陶瓷一般被制成简单的形状和较小的尺寸,而金属被加工成不同复杂形状和较大的尺寸,并且将陶瓷与金属一起配套使用。
但是,陶瓷与金属之间如何固定连接,一直是人们想方设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室温环境下,通常可以利用粘接剂,将陶瓷与金属粘接固定在一起。但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粘接剂无法耐高温,因此就需要其他技术解决方案。中国专利CN200710093661.3就提出一种制造金属/陶瓷连接基片的方法,而中国专利CN02824111.8公开了一种陶瓷与陶瓷之间连接的方法,其目的是用陶瓷直接代替金属制品。以上两种技术方案比较复杂,工艺过程控制要求苛刻,不利于在工业控制领域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温环境下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的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主要包括金属连接件、陶瓷件等。金属连接件上均匀分布有若干焊孔,以便将金属连接件与工作面焊接连接。金属连接件的两侧设有卡合部。陶瓷件的截面整体上为平行四边形,其正面为工作面,其背面设有凹槽,凹槽向内两侧设有卡合配合部。卡合部与卡合配合部可以相互卡合配合在一起。
当在有限空间下,将金属连接件与工作面焊接连接,再在金属连接件上套装上多个陶瓷件,将卡合部与卡合配合部相互卡合配合在一起。由若干个陶瓷件拼接组合成陶瓷工作台面,替代工作面。当在较大空间下,在工作面上设置相互平行的多个金属连接件,将其固定在工作面上后,分别套装多个陶瓷件,将卡合部与卡合配合部相互卡合配合在一起。不同金属连接件上的两个相邻陶瓷件相互倾轧在一起,从而形成由若干个陶瓷件拼接组合成陶瓷工作台面,替代工作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结构简单,适合不同的应用场合,连接装置可靠,使用价值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的金属连接件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的陶瓷件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的陶瓷件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A-A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B-B剖视图
其中:
10—金属连接件、11—焊孔、12—卡合部、20—陶瓷件、21—卡合配合部
30—工作面、31—焊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的金属连接件结构图。金属连接件10形状为条状或带状,金属连接件10上均匀分布有若干焊孔11,在焊孔11内可填充焊料,以供焊接连接。沿金属连接件10长边的两侧设有卡合部12。卡合部12一般由模具冲压成型。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的陶瓷件主视图,图3所示为其俯视图。陶瓷件20的截面整体上为平行四边形,其正面为工作面,即为承压面和磨损面。陶瓷件20的背面设有凹槽,凹槽向内两侧设有卡合配合部21。陶瓷件20两侧与向外水平线有两个夹角,其中锐角为α,钝角为β。由于陶瓷件20的截面整体上为平行四边形,因此α+β=180°,即α与β互补。
下面根据不同使用场合,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陶瓷与金属连接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科德电力表面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科德电力表面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96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