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下清水泵用节流循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0159.9 | 申请日: | 201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90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钱万钧;李浩洲;徐节;高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冬庆 |
主分类号: | F04D29/00 | 分类号: | F04D2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水泵 节流 循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液下清水泵用节流循环结构涉及在液下清水泵的泵腔高压区和机械密封腔的低压区间形成的介质流体节流循环结构领域。
背景技术
以往在液下清水泵的泵体内虽然也有泵腔高压区和机械密封腔低压区,但泵盖与叶轮之间间隙距离较大,不能有效地降低低压区内的介质压力,因此泵腔高压区和机械密封腔低压区间压力差小,不能在泵腔高压区和机械密封腔低压区间利用介质流体对机械密封进行有效的冲洗和冷却,从而就使机械密封使用寿命减少,泵的密封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下清水泵用节流循环结构,以便在泵腔高压区和机械密封腔低压区间形成快速的介质流体,能有效地对机械密封进行冲洗和冷却,以达到延长机械密封使用寿命的目的。
液下清水泵用节流循环结构,它由联接管、轴承挡圈、轴承、弹性挡圈、骨架油封、泵盖、泵轴、机械密封、节流板、叶轮和叶轮背叶片构成,联接管和泵盖间有O型密封圈,在泵轴上的轴承上、下两端分别套装有轴承挡圈和弹性挡圈,泵轴上的轴承位于泵盖内,在轴承下部的泵轴和泵盖间有骨架油封,泵盖与泵体相连接,叶轮通过键安装连接在泵轴上,机械密封套装在骨架油封下部的泵轴上,在泵盖内开有冲洗孔,在泵腔高压区和机械密封腔之间形成的介质流体循环路径A为:泵腔高压区、泵盖内的冲洗孔、机械密封腔、安装在泵盖上的节流板内的泄流槽以及在叶轮背叶片和节流板之间的节流板间隙。
本实用新型液下清水泵用节流循环结构进一步说明如下:
联接管通过联接管连接螺柱、联接管螺母、联接管弹性垫片与泵盖连接。
轴承挡圈通过轴承挡圈连接螺钉和轴承挡圈弹性垫片安装在泵盖顶部。
节流板通过节流板连接螺钉安装在泵盖底部。
泵盖通过泵盖连接螺柱、泵盖螺母和泵盖弹性垫片安装在泵体上。
叶轮通过叶轮螺栓垫圈和叶轮锁紧螺栓安装固定在泵轴底端。
在圆形的节流板中间开有叶轮穿装孔,在节流板上开有多个对称配置的泄流槽和节流板螺钉安装孔。
叶轮背叶片位于叶轮后部。
在叶轮、泵体和泵盖之间围构成介质流体泵腔高压区。
在泵盖下端内侧和机械密封之间形成有介质流体低压区的机械密封腔。
本实用新型液下清水泵用节流循环结构优点是在泵腔高压区和低压区的机械密封腔间通过介质环流实现了对机械密封的冲洗和冷却,提高了机械密封的密封效果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液下清水泵用节流循环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节流板20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3:节流板20左视示意图。
图4:节流板20三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液下清水泵用节流循环结构,它由联接管1、轴承挡圈4、轴承5、弹性挡圈6、骨架油封11、泵盖8、泵轴19、机械密封15、节流板20、叶轮10和叶轮背叶片30构成,联接管1和泵盖8间有O型密封圈7,在泵轴19上的轴承5上、下两端分别套装有轴承挡圈4和弹性挡圈6,泵轴19上的轴承5位于泵盖8内,在轴承5下部的泵轴19和泵盖8间有骨架油封11,泵盖8与泵体9相连接,叶轮10通过键22安装连接在泵轴19上,机械密封15套装在骨架油封11下部的泵轴19上,在泵盖8内开有冲洗孔31,在泵腔高压区25和机械密封腔26之间形成的介质流体循环路径A为:泵腔高压区25、泵盖8内的冲洗孔31、机械密封腔26、安装在泵盖8上的节流板20内的泄流槽27以及在叶轮背叶片30和节流板20之间的节流板间隙29。
如图1所示,联接管1通过联接管连接螺柱12、联接管螺母13、联接管弹性垫片14与泵盖8连接。
轴承挡圈4通过轴承挡圈连接螺钉2和轴承挡圈弹性垫片3安装在泵盖8顶部。
节流板20通过节流板连接螺钉21安装在泵盖8底部。
泵盖8通过泵盖连接螺柱16、泵盖螺母17和泵盖弹性垫片18安装在泵体9上。
叶轮10通过叶轮螺栓垫圈23和叶轮锁紧螺栓24安装固定在泵轴19底端。
叶轮背叶片30位于叶轮10后部。
在叶轮10、泵体9和泵盖8之间围构成介质流体泵腔高压区25。
在泵盖8下端内侧和机械密封15之间形成有介质流体低压区的机械密封腔26。
参见图2、图3和图4,在圆形的节流板20中间开有叶轮穿装孔,在节流板20上开有多个对称配置的泄流槽27和节流板螺钉安装孔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冬庆,未经李冬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01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