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0622.X | 申请日: | 201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28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智科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367 | 分类号: | H01L23/367;H01L23/473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海燕 |
地址: | 5161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重 热交换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常见电子器件的散热方式一般采用导热块、散热鳍片与风扇的互相搭配进行散热,但是这种散热结构对于一些高发热电子部件难以达到散热要求,使其使用场合收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极高散热效率的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式实现:
一种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包括与热源直接紧密接触的导热底座,该装置还包括金属传导散热组件以及液体传导散热组件,两散热组件均与散热底座连接实现热传导。
其中,所述的金属传导散热组件包括金属导热管、第一散热片,金属导热管中部与散热底座接触,两端弯折延伸穿插于第一散热片中。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在散热底座底面设置有容纳金属导热管并与金属导热管紧密接触的凹槽,金属导热管与凹槽接触的中部为吸收热量的吸热段,金属导热管与第一散热片接触的两端为传导热量至第一散热片上的散热段。
其中,所述的液体导热组件包括内灌有导热液体的液体循环管、第二散热片以及驱动导热液体在循环管中循环的电泵,电泵上安装有叶轮,在散热底座中设置有容纳电泵与叶轮的循环腔体,在散热底座侧壁设置有与循环腔体连通的液体入口和液体出口,液体循环管两端分别与液体入口和液体出口对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采用金属传导散热与液体传导散热两种传导方式进行散热,极大提高了散热效率,可满足高发热量的电子器件散热要求,使该散热装置使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本新型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为图5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5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详细的进一步描述:
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包括与热源10直接紧密接触的导热底座20,以及金属传导散热组件7以及液体传导散热组件5,两散热组件均与散热底座20连接实现热传导。其中,金属传导散热组件7包括金属导热管60、第一散热片70,金属导热管60中部与散热底座20接触,两端弯折延伸穿插于第一散热片中。在散热底座20底面27设置有容纳金属导热管60并与金属导热管60紧密接触的凹槽28,金属导热管60与凹槽28接触的中部为吸收热量的吸热段61,金属导热管60与第一散热片70接触的两端为传导热量至第一散热片70上的散热段62。其中,液体导热组件5包括内灌有导热液体的液体循环管51、第二散热片50以及驱动导热液体在循环管51中循环的电泵30,电泵30上安装有叶轮35,在散热底座20中设置有容纳电泵30与叶轮35的循环腔体24,在散热底座20侧壁设置有与循环腔体24连通的液体入口21和液体出口22,液体循环管51两端分别与液体入口21和液体出口22对接。工作时,金属导热管60可将部分散热底座20上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片70上散失,导热液体则可在电泵30的驱动下将散热底座20的部分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片50散失,实现双重散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智科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惠州智科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06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角跳线
- 下一篇:用于刮除残余树脂的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