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筒式水力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1112.4 | 申请日: | 201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59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林文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文初 |
主分类号: | F03B13/00 | 分类号: | F03B13/00;F03B3/12;F03B15/00;F03B11/00;F16H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24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筒 水力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水流动能进行发电的浮筒式水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组含着巨大能量,而传统的水力发电因受其结构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开发利用其中的一部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大部份河流里,无需建筑大坝就能发电的装置。这种装置能更充分地开发利用水力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浮筒式水力发电装置包括浮筒、水轮、支架、水轮升降控制机构、动力传输机构、发电机、锚桩和缆绳。
所述的浮筒为一个圆柱体及与其两端相连接的圆锥体组成、用金属板材制成的密封壳体。其圆柱体的长度应大于水轮直径。
所述的浮筒直径大小应以该装置全部组装后,浮筒至少有一半浮于水面上为准。
所述的水轮由水轮主轴和多根水轮弯杆、水轮横杆、水轮支杆及金属板材构成。
所述的水轮弯杆的形状为一段直线和一段弧线的组合。其直线段的另一端垂直并等距地焊接在水轮主轴上。
所述的水轮主轴上焊接的水轮弯杆共三排,相互夹角为120°。且每排水轮弯杆弯曲的方向相同。
所述的水轮主轴两端留有安装皮带轮和水轮升降控制杆的位置。
所述的水轮横杆的长度与每排水轮弯杆两端的距离相同,并等距地焊接在水轮弯杆上。
所述的金属板材的宽度与水轮横杆的长度相同,并紧贴着水轮弯杆的直线段和弧线段,焊接在同一排水轮弯杆上。
所述的水轮支杆与水轮弯杆的直线段平行,其一端与水轮弯杆的弧线段末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另一根水轮弯杆的直线段相连接。
所述的支架由支架平台、侧梯、支架斜杆、支架主梁、浮筒固定圈、支架下梁、支架前梁和支架前横杆、支架中横杆、支架后横杆构成。
所述的支架平台为三根长横梁和多根短纵梁焊接成的长方形体,其上方设有围栏,下方设有安装传动 轴的轴承座。
所述的支架平台两侧纵短梁的下方设有侧梯和斜杆,侧梯和斜杆下方连接支架主梁。
所述的支架主梁下方连接前、后各一个直径等于浮筒直径的浮筒固定圈.其间距略小于浮筒圆柱体的长度,并在其内侧设有长度相同的支架侧梁。浮筒固定圈上设有固紧浮筒用的开口。
所述的支架主梁前端弯曲,并与浮筒圆锥体相紧贴。末端有一小段竖起的角钢,其高度与小支架的高度相同。
所述的支架主梁和支架侧梁上设有小支架。
所述的支架下梁由两根与同一支架主梁的两个浮筒固定圈下方相连接的竖杆和一根在竖杆下方、并与两竖杆相连接、长度与两浮筒固定圈距离相同的底杆构成。底杆与支架主梁平行。
所述的支架前梁上端与支架主梁前端相连接,下端与支架下梁的底杆前端相连接。
所述的支架同一侧的侧梯、斜杆、支架主梁、支架前梁、支架下梁应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并与另一侧的相同构件平行。
所述的支架前横杆、支架中横杆的长度和支架平台的宽度相同,并在两支架主梁的前、后浮筒固定圈处与两支架主梁相连接。
所述的支架后横杆的长度比支架前横杆的长度长一个浮筒直径,并在两支架主梁末端竖起的角钢上与之相连接。其上设有安装水轮升降控制板的轴承座。
所述的水轮升降控制机构由水轮升降控制板和拉杆1、拉杆2、拉杆3构成。
所述的水轮升降控制板由控制板弯杆、控制板前支杆、控制板后支杆、控制板横杆、控制板斜杆及金属板材构成。其宽度略小于浮筒直径,入水深度等于或略大于水轮的最大入水深度,但不得超过支架下梁底杆。
所述的控制板弯杆共三根,其形状由一段直线和一段弧线构成。每个水轮升降控制板的控制板弯杆的弧线段在下,且弯曲方向相同。
所述的控制板前支杆的长度与控制板弯杆两端的直线距离相同,并焊接在水轮升降控制板两侧的控制板弯杆上。
所述的控制板后支杆与控制板前支杆平行,一端焊接在水轮升降控制板中间一根控制板弯杆的直线段与弧线段连接的凸起处,另一端焊接在控制板斜杆中间一根的中部。
所述的控制板斜杆共三根,下端分别与控制板弯杆直线段一端相连接,上端合在一起,并设有插销孔。
所述的控制板横杆的长度略小于浮筒直径,等距地焊接在控制板弯杆上,其中最上面一根两端加长,作为转轴。
所述的金属板材焊接在控制板弯杆的直线段和弧线段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文初,未经林文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11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木料榫头自动加工机的回转夹紧块履带
- 下一篇:灭火毯及其铺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