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锚固套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4429.3 | 申请日: | 2011-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090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5/06 | 分类号: | E04G15/0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锚固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留孔洞用的自锚固套管。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有时需要预留孔洞,如高层住宅每层楼板的卫生间、洗簌间、厨房等需预留孔洞用于铺设各种水、电管道。在浇筑前要在楼板的模板上固定预留洞套管,浇筑后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再拆除套管形成预留洞。目前,预留洞套管主要有PVC塑料管和木盒两种形式。
PVC塑料管做预留洞套管时,用铁钉和铅丝在套管外围进行固定,因自重较轻,为避免浇筑时混凝土进入套管内,往往在套管中灌砂或锯末并用模板胶在套管与楼板的模板之间进行封堵,这种封堵形式并不十分可靠,常出现模板胶破损混凝土还是流入套管内的现象。拆除时PVC塑料管也极易破损,无法重复利用,且固定用的铁钉和铅丝不易取出,常被留在砼中,时间长了会形成锈点,对装饰装修楼板造成一定影响,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等还会因铁钉、铅丝引发楼板渗漏。
木盒作为预留套管常制作成方形,可用螺钉直接紧固在楼板的模板上,没有遗留铁钉、铅丝的问题,但拆除不便,仅能使用一次,在撬动或拆模时往往还会将混凝土局部破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装易拆、能重复使用的自锚固套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自锚固套管,它包括套管,套管下端口平整,其特征在于:套管内部设有一个与模板连接的固定装置,套管上端设有提手。
固定装置包括承压板和转动杆,承压板横跨在套管内与套管固结,转动杆从承压板中穿过,转动杆下端固结木螺钉,转动杆上设有压板,压板位于承压板上方,压板到木螺钉中部的距离与承压板到套管下端口的距离相适配。
为便于操作,转动杆上端设有手柄。
所述转动杆上设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压板下方,限位块与压板之间距离大于等于木螺钉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装拆容易。
2.能重复使用。
3.施工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不包括提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套管,2-承压板,3-转动杆,4-木螺钉,5-压板,6-手柄,7-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自锚固套管,它包括套管1,套管1下端口平整,为便于与模板固定,套管1内部设有一个与模板连接的固定装置,为便于从砼中取出,在套管1上端设有对称的提手,采用Φ10的圆钢弯曲后与套管1焊接而成。
固定装置包括承压板2和转动杆3,承压板2横跨在套管1内与套管1固结,转动杆3从承压板2中穿过,转动杆3下端固结木螺钉4,转动杆3上设有压板5,压板5位于承压板2上方。
套管1采用钢管,管径根据预留洞大小选取,一般比之后要铺设的管道直径大一号,套管1的高度比楼板厚度高出50~100mm为宜,套管1下端口用切割机切割平整以保证与模板贴合良好,为便于对准,可在套管1下端刻上对准标记。承压板2采用扁钢(4cm宽3mm厚),承压板2焊接在套管1内壁,中部打孔。转动杆3采用钢筋(Φ12),从承压板2的孔中穿过,下端焊接木螺钉4(40*4),转动杆3上焊接40*40*3的扁钢作为压板5,压板5位于承压板2上方;为了使木螺钉4能有效的拧入模板,压板5到木螺钉4中部的距离与承压板2到套管1下端口的距离相适配;为便于旋动转动杆3,在转动杆3顶端设有手柄6;为了使受力均匀,转动杆3设于套管1中心;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在倒置时转动杆3不从承压板2的孔中脱出,转动杆3上设有限位块7,限位块7位于压板5下方,限位块7与压板5之间距离大于等于木螺钉4长度(不影响木螺钉拧入拧出模板)。
各组成部分相对位置尺寸可设置如下:套管1高为H,承压板2距套管1上端口20mm,转动杆3从上至下手柄6与压板2距离50mm(转动杆3转到最低位置时,手柄6仍高出套管1上端30mm,便于操作),压板2与限位块7距离40mm,限位块7与木螺钉4上端距离(H-70)mm,木螺钉4长40mm。
使用时,将套管1下端置于模板相应位置,操作手柄6使转动杆3向下旋动,木螺钉4拧入模板,直到压板5压紧承压板2,本实用新型很好的固定在模板上,浇筑完毕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旋回转动杆3,木螺钉4从模板中脱开,通过提手转动提拉套管1,可将本实用新型完好无缺的从砼中取出,留待下次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44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