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学透镜及具有该光学透镜的发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5660.4 | 申请日: | 201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584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07 |
发明(设计)人: | 段强飞;梁茂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5/04 | 分类号: | F21V5/04;F21V19/00;F21S2/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透镜 具有 发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光学透镜,尤指一种具有反射面可使光线于其表面产生全内反射的光学透镜。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体积小、使用寿命长、不易破损、不含汞及省电等优点,因此逐渐地取代日光灯管及白炽灯泡的地位,被广泛地应用于照明光源及装饰光源。
为提升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源的灯泡的照射距离及照明效果,传统的发光二极管灯泡包含有一反射杯及一光学透镜。该反射杯可以为金属材质制成的杯体或涂布有金属反射膜的塑胶杯体,以达到反射光线的效果。该光学透镜固定于该反射杯前端并包覆该发光二极管,该光学透镜可以使用玻璃或树脂等可透光材质制成,并依照明用途的不同可以为凸透镜、凹透镜或菲涅尔透镜,由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通过该光学透镜后,产生对应于使用者所需的光强度分布。
然而,为使得发光二极管灯泡的发光亮度趋近于日光灯管或白炽灯泡的发光亮度,因此,该发光二极管灯泡所使用的发光二极管的功率必须提升,但其所产生的热量随之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透镜,该光学透镜具有一反射面,投射至该反射面的光线于其表面产生全内反射,并改变行进方向由一第一出光部出光。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透镜,具有一光轴,该光学透镜包含一本体,该本体包含一入光部、一第一出光部及一第二出光部;该入光部包含一底面及一反射面,该底面具有一凹槽,该反射面连接于该底面且该反射面与该光轴的距离随着逐渐远离该底面而增加;该第一出光部连接于该反射面,该第一出光部具有一顶面,且该顶面随着逐渐接近该光轴而往该底面的方向逐渐靠近;该第二出光部连接该顶面并大致位于该凹槽上方。
另外,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包含一座体、一发光单元、一光学透镜及一导电接头。该座体具有一环绕壁,该环绕壁界定一容置槽。该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容置槽包含一电路板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该电路板设置于该容置槽,该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电路板。该光学透镜具有一光轴,该光学透镜包含一本体,该本体包含一入光部、一第一出光部及一第二出光部;该入光部包含一底面及一反射面,该底面具有一凹槽,该反射面连接于该底面且该反射面与该光轴的距离随着逐渐远离该底面而增加,该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凹槽;该第一出光部连接于该反射面,该第一出光部具有一顶面,且该顶面随着逐渐接近该光轴而往该底面的方向逐渐靠近;该第二出光部连接该顶面并大致位于该凹槽上方。该导电接头连接于该座体并相对设置于该光学透镜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该光学透镜的该本体具有该反射面,可直接地改变光线的行进路径,使光线由该第一出光部出光,并且,该第一出光部呈阶梯状的设计,可有效地缩短光线于该本体内的传递距离,以降低光线于该本体内传递时产生的损耗,并同时降低该光学透镜的体积及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组合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透镜的剖视图及光行进路径示意图。
图5为光强度分布图。
图6(a)为光线的折射及反射示意图。
图6(b)为光线的全内反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透镜的剖视图及光行进路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透镜的剖视图及光行进路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透镜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组合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分解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56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地板区域用包层元件
- 下一篇:多用途车电动转向辅助装置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