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浮式趸船散货装船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5978.2 | 申请日: | 201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3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陶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7/60 | 分类号: | B65G67/60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樊文红 |
地址: | 21111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趸船 散货 装船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运工程港航工程领域,具体涉及港口散货装卸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港口装卸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装卸设备已有了较成熟的运用,特别是散货码头的装船设备,目前专业化散货装船码头基本采用的是连续式装船机装船。现有装船机主要有固定墩式旋转装船机、移动式装船机、摆动式装船机(直线式和弧线式)等。以上不同类型装船设备优缺点比较如下:
装船机优缺点比较表
虽然固定式装船机结构简单,但因其局限性,作业覆盖范围较小,往往需要增加卸船机数量来满足装船的要求;摆动式装船机一般用于外海无掩护的大型装船码头,结构比较庞大,我国大型海轮码头尚无实例,使用经验缺乏;而移动式装船机可以沿码头前沿行走,作业覆盖面大,灵活性高,具有很好的作业性能和对船舶的适应性,成为当今散货装船机采用最多的机型。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这些设备各有利弊,使用场所也各有不同;但都存在设计制造周期比较长,机构较复杂、只适合于固定场所使用,不适合转场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散货装船工艺系统的缺陷,提供一种可随时转场作业的散货装船工艺系统,该散货装船系统具有移动转场作业较容易和设计制造简单、周期短的 优点。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浮式趸船散货装船系统,由浮式趸船、输送皮带机和移动移动龙门架组成,所述浮式趸船作为载体,沿趸船纵向中心线设有一条高架的输送皮带机廊道,输送皮带机廊道的顶部设有输送皮带机;在浮式趸船的前沿和后沿各安装一条纵向延伸的轨道,两条轨道相互平行,轨道上安装有可行走的移动龙门架,移动龙门架底部高于输送皮带机高度,移动龙门架顶部设有沿浮式趸船体横向延伸的滑移皮带机,滑移皮带机可在移动龙门架顶部滑移;输送皮带机通过爬升落料端与滑移皮带机的受料口对接。
所述浮式趸船是整个系统的作业平台,同时也是靠泊码头;趸船的尺度可以根据不同的靠泊船型来选定,如果船型过大,也可采用2艘趸船相连接的方式。趸船可以通过购买旧趸船或旧驳船进行改造,以节省投资和建设周期。趸船可以在所需水域锚泊,不用时随时可以起锚移走,不占用岸线,转场非常方便。
所述输送皮带机沿趸船中心线纵向布置,由它将货物输送至移动龙门架顶部的滑移皮带机上。输送皮带机可根据吞吐量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规格,输送皮带机廊道高度根据靠泊最大船型的干舷高度而确定。
所述移动龙门架可以在趸船上沿轨道行走,移动龙门架顶部安装有可滑移的皮带机,该皮带机可在移动龙门架上移动,货物即是由该皮带机输送至船舱;滑移皮带机的规格和上述输送皮带机规格应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输送皮带机的输入端连接有落料漏斗,散装货物由陆域供料系统送至本系统输送皮带机的落料漏斗中,通过输送皮带机输送至移动龙门架顶部的滑移皮带机,最终由滑移皮带机完成装船作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浮式趸船散货装船系统设有控制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浮式趸船上设有集控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系统优点是作业覆盖面较广,操作简单灵活,效率高,结构简单,投资相对较低,能实现整体转场作业,特别适合一些临时性装船作业和短期项目,一次投资可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侧视图;
图中:1---趸船;2---滑移皮带机;3---输送皮带机廊道;4---输送皮带机;5---移动龙门架;6---落料漏斗;7---散货船;8---皮带张紧装置;9---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浮式趸船散货装船系统10,由浮式趸船1、输送皮带机4和移动龙门架5组成,浮式趸船1作为载体,沿浮式趸船1纵向中心线设有一条高架的输送皮带机廊道3,输送皮带机廊道3的顶部设有输送皮带机4;在浮式趸船1的前沿和后沿各安装一条纵向延伸的轨道9,两条轨道9相互平行,轨道9上安装有可行走的移动龙门架5,移动龙门架5底部高于输送皮带机4的高度,移动龙门架5顶部设有沿浮式趸船体横向延伸的滑移皮带机2,滑移皮带机2可在移动移动龙门架顶部滑移;输送皮带机通过爬升落料端与滑移皮带机的受料口对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59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