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式反烧多用炉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8286.3 | 申请日: | 201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2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庆昌 |
主分类号: | F23B10/02 | 分类号: | F23B10/02;F24H1/44;F24H9/00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长春市新时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204 | 代理人: | 石岱 |
地址: | 1324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多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具体的说是一种立式反烧多用炉,该产品广泛适用于住宅、厂房、机关学校的餐饮、洗浴和供暖使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乡镇,由于党的富民政策,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家庭也有条件盖起了自己的住宅小楼,从而告别了平房、火炕和灶台炉取暖的烟熏火燎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地热、暖气和先进的取暖锅炉;同样,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村委会)的办公用房、乡镇的小学和中学、新增的公共洗浴设施等也都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条件和传统的火炉取暖方式,改用高效环保的取暖锅炉,据统计,农村乡镇对于中小型取暖锅炉的需求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取暖锅炉种类很多,也都各自有自己的优点,但由于有些锅炉的结构不尽合理,还是存在一定缺点和不足,具体表现在:①、由于受热面积小,所以不能达到快速取暖升温的加热目的;②、不能适用各种煤种和其他燃料,造成了燃料的大量浪费;③、操作过程中加煤的时间间隔短,所以增加了司炉工的劳动强度;④、燃料的燃烧不充分,大量的烟气和粉尘排放到室外,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燃料能够得到充分的燃烧,受热面积大、升温快、加煤的时间间隔长、环保效果好的立式反烧多用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锅炉包括水套夹层结构的壳体,设置在壳体下面的主燃烧室,设置在主燃烧室上面与其连通的通火管,连通通火管设置在其上的二次燃烧室,所述的主燃烧室内部设置有一个连通壳体的环形反烧胆,环形反烧胆的内部是储煤蒸馏室,所述的二次燃烧室内设置有凹形吊胆,二次燃烧室上端连接烟囱。
所述的连接通火管上下两端的圆盘凹板由边缘到中心孔带有锥度。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最先进的立式环形多胆设计。比传统锅炉增大受热面30%以上。
2、本实用新型同一款炉型可实行正、反两种烧法,适应煤种广泛。
3、由于三层胆同时使用,即第一层环形反烧胆立式环形设计,受热面积大,受热均匀;第二层胆在通火管两端采用锥形圆盘设计,受热面大,火力集中、火力猛;第三层胆采用底部下凹的凹形吊胆,折流受热,消烟除尘。
4、本实用新型每层胆设有炉门起到清灰做用,炉门设有旋转风门,使燃料达到二次燃烧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燃料选择广泛,玉米芯、粉碎桔杆、木柴、果仁外壳等均可作为燃料,最大限度节省了能源。
6、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加煤间隔时间长达4—6小时,封炉时间可达8—12小时。
7、燃料燃烧充分,环保节能,供热可保持久恒温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立式反烧多用炉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壳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层胆凹形吊胆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通火管部位的第二层胆B-B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层胆环形反烧胆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附图1、3、4、5所示:该锅炉包括水套夹层结构的壳体1,设置在壳体1下面的主燃烧室2,设置在主燃烧室2上面与其连通的通火管3,连通通火管3设置在其上的二次燃烧室4,所述的主燃烧室2内部设置有一个连通壳体1的环形反烧胆5,环形反烧胆5的内部是储煤蒸馏室6,所述的二次燃烧室4内设置有凹形吊胆7,二次燃烧室4上端连接烟囱8。
所述的连接通火管3上下两端的圆盘凹板9由边缘到中心孔带有锥度。
所述的壳体1的底端是带有进风口10的落灰膛11,下面设置有回水口12,上面设置有出水口13、大气连通口14和温度计15。
由附图2所示:所述的壳体1正面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与落灰膛11对应的清渣门16,与环形反烧胆5对应的点火门17和加煤门18,与二次燃烧室4对应二次燃烧室清灰门19。
所述的清渣门16、点火门17、加煤门18和二次燃烧室清灰门19上都设置一个带有可以调风的旋转风门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庆昌,未经李庆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82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