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混凝土中的电脉冲防水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72517.8 | 申请日: | 201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63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何国杰;邓安仲;沈小东;陈勇;李胜波;辜文杰;刘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131***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混凝土 中的 电脉冲 防水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水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混凝土中的电脉冲防水电极。
背景技术
在野外作业受到条件的限制,医疗用品、被装、食品等只能存放在山洞仓库里。与普通的仓库相比,山洞仓库没有通风口并且通常情况下比较潮湿,无法保证内部商品的干燥,由此电脉冲防水技术应运而生。电脉冲防水技术是一种采用电压波形防水的技术,其在山洞仓库的混凝土内表面、混凝土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正极A和负极B,并且通过正极A和负极B给混凝土的表面施加一定的电压波形,使得混凝土中水分子从正极A向负极B移动,即从内表面向外表面移动,从而将水分排出,保证山洞仓库的干燥度。
目前的电脉冲防水电极在山洞仓库的布置如图1所示,一般在混凝土内表面5开设一个深度和宽度均为20毫米的槽口9,将钛线2埋设在该槽口内并且在该槽口9和该钛线2上敷设石墨混凝土混合物层1,以此作为电脉冲防水电极的正极。混凝土外表面4开设一个洞口8,将长度为1米左右的铜棒3插入该洞口并且在该洞口与该铜棒3上敷设石墨混凝土混合物层1,以此作为电脉冲防水电极的负极。
采用目前的电脉冲防水电极布设山洞仓库,施工人员的工作量比较大,在混凝土内表面开槽时需要使用切割机,会产生较多的粉尘,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较差并且施工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脉冲防水电极,可以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改善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混凝土中的电脉冲防水电极,由正极和负极组成,其中所述负极由铜棒、石墨混凝土混合层组成,其中所述铜棒间隔设置于混凝土外表面开设的洞口中,并且在所述铜棒与所述洞口之间敷设有所述石墨混凝土混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由水泥钉、钛线和导电层组成,其中所述钛线由所述水泥钉间隔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内表面上,并且所述钛线和所述混凝土内表面上敷设有所述导电层。
所述导电层选用石墨导电涂料层。
所述负极的各铜棒分别设置在两相邻钛线之间。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传统电脉冲防水电极的正极通常需要在混凝土内表面上开槽处理,将钛线埋设于该槽口中,而本实用新型则直接将钛线由水泥钉固定在混凝土内表面上,不必经过开槽处理,因此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改善了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
2、传统电脉冲防水电极的正极中钛线与混凝土之间采用石墨与混凝土的混合物实现两者的电气连接,本实用新型则采用了导电性能更好的石墨导电涂料实现正极中钛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电气连接,并且该石墨导电涂料在敷设后30分钟内即可固化,使得两者之间的电气连接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电脉冲防水电极用于山洞仓库中时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脉冲防水电极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脉冲防水电极的立体图。
图中标记:1为石墨混凝土混合层,2为钛线,3为铜棒,4为混凝土外表面,5为混凝土内表面,6为石墨导电涂料层,7为水泥钉,8为洞口,9为槽口,A为正极,B为负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2所示,该用于混凝土中的电脉冲防水电极由正极A和负极B构成,其中正极A由水泥钉7、钛线2和导电层组成,负极B由铜棒3和石墨混凝土混合层1组成。与目前电脉冲防水电极的负极相同,负极B的铜棒3设置于混凝土外表面4开设的洞口8中,且在铜棒3与洞口8之间敷设有该石墨混凝土混合层1。正极A中钛线2由水泥钉7固定在混凝土内表面5上,且钛线2和混凝土内表面上敷设有导电层,该导电层包括但不限于石墨导电涂料层6。其中石墨混凝土混合层中的石墨混凝土混合材料在现有技术为已知,在此不予累述。
如图3所示,正极A的钛线2间隔设置在混凝土内表面5上,且负极B的铜棒3也间隔设置在混凝土外表面4上,且还分别处于两相邻钛线2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725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救生舱监测管理装置
- 下一篇:敞胸式盾构的支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