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矿用直流无刷微型泵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79949.1 | 申请日: | 201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01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杰;吴付祥;李德文;张强;黄卫;刘国庆;范正伟;程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K5/136 | 分类号: | H02K5/136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地址: | 40003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微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隔爆的矿用直流无刷微型泵。
背景技术
传统的直流无刷微型齿轮泵头包括直流无刷电机、磁力驱动器和齿轮泵头头,三者左右并排设置,且直流无刷电机左部的转轴与磁力驱动器的右部相连,该磁力驱动器的左部与所述齿轮泵头头的右部相连。由于微型齿轮泵头工作时直流无刷电机易产生火花,而磁力驱动器和齿轮泵头不易产生火花,如果将传统的直流无刷微型齿轮泵头运用在矿井内,直流无刷电机产生的火花就极易与矿井内的瓦斯等易燃气体接触,从而引爆瓦斯等易燃气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为此,急需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隔爆的矿用直流无刷微型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矿用直流无刷微型泵,包括直流无刷电机、磁力驱动器和齿轮泵头,三者左右并排设置,且直流无刷电机左部的转轴与磁力驱动器的右部相连,该磁力驱动器的左部与所述齿轮泵头的右部相连,其关键在于:在所述直流无刷电机外设置隔爆箱,隔爆箱的左端敞口,该敞口由封板封口,在封板上开有隔爆孔,且隔爆箱的底部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的转轴穿设在支撑板上的过孔中,该支撑板为圆形板,支撑板的右部插入所述封板的隔爆孔中,两者紧密贴合,支撑板的左部固套有隔爆板,该隔爆板与所述封板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直流无刷电机外设置隔爆箱,隔爆箱的左端敞口,该敞口由封板封口,在封板上开有隔爆孔,且隔爆箱的底部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直流无刷电机的转轴穿设在支撑板上的过孔中,该支撑板为圆形板,支撑板的右部插入所述封板的隔爆孔中,两者紧密贴合,支撑板的左部固套有隔爆板,该隔爆板与所述封板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与传统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将不易产生火花的齿轮泵头和磁力驱动器隔在隔爆箱外,同时将易产生火花的直流无刷电机装在隔爆箱内,并使直流无刷电机的转轴穿设在支撑板上的过孔中,且进行隔爆处理,这样就能可靠地将直流无刷电机产生的火花屏蔽在隔爆箱内,使之与矿井内的瓦斯等易燃气体隔离开来,防止它们相互接触,避免引爆瓦斯等易燃气体,从而有效地达到隔爆的目的,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适于大规模推广运用。
作为优化,在所述底板的左部设置支座,该支座的上部开有半圆形缺口,在支座的上方对应设置半圆形的紧固件,该紧固件与所述支座通过螺钉对接固定,且所述齿轮泵头的中部支撑在支座与紧固件对接形成的圆形孔中。
所述隔爆箱为方形箱体,在该隔爆箱的顶部设置“П”字型的提手,这样就便于搬运本微型齿轮泵头。
在所述隔爆箱的后侧壁左右并排设置两个空心接线柱,其中一个空心接线柱为电源线接线柱,另外一个空心接线柱为控制线接线柱。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不易产生火花的齿轮泵头和磁力驱动器隔在隔爆箱外,同时将易产生火花的直流无刷电机装在隔爆箱内,这样就能可靠地将直流无刷电机产生的火花屏蔽在隔爆箱内,使之与矿井内的瓦斯等易燃气体隔离开来,防止它们相互接触,避免引爆瓦斯等易燃气体,从而有效地达到隔爆的目的,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适于大规模推广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
图4为图1中支撑板7及隔爆板8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图1中封板5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直流无刷电机1、磁力驱动器2、齿轮泵头3、隔爆箱4、封板5、底板6、支撑板7、隔爆板8、支座9、紧固件10、提手11和空心接线柱12构成,其中直流无刷电机1、磁力驱动器2和齿轮泵头3左右并排设置,具体为直流无刷电机1居右,齿轮泵头3居左,而磁力驱动器2位于直流无刷电机1和齿轮泵头3之间。同时,上述直流无刷电机1左部的转轴1a与磁力驱动器2的右部相连,该磁力驱动器2的左部与所述齿轮泵头3的右部相连。并且,上述直流无刷电机1、磁力驱动器2和齿轮泵头3的结构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连接结构均为现有结构,在此均不做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未经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799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压缸速度与压力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小桐子素微乳剂及其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