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81667.5 | 申请日: | 2011-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8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薛吉;奚培锋;李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8 | 分类号: | H04L12/28;G05B19/05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006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持 plc 通信 ethernet ip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EtherNet/IP模块,尤其涉及一种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PLC(可编程控制器)始终处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主战场,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控制应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为自动化控制应用提供安全可靠和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适合于当前工业企业对自动化的需要。
与此同时,现场总线的出现使工业控制系统向分散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成为可能,从而使工业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产生重大变革。另一方面,由于工业自动化系统正向分布式、智能化的实时控制方面发展,用户要求企业从现场控制层到管理层能实现全面的无缝信息集成,并提供一个开放的基础构架,这些都要求控制网络使用开放的、透明的通信协议,但是以前的系统往往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近年国际工业控制领域的共同趋势是使用基于IEEE802.3和TCP/IP的网络技术,形成新型的基于以太网的网络控制技术,即“工业以太网”。所谓工业以太网,一般来讲是指技术上与商用以太网(IEEE802.3标准)兼容,又针对工业应用采取了改进措施使其更加适用于工业场合。
随着工业控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PLC的通信联网功能在日趋复杂和大型化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以太网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性、可行性、发展性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工业自动化网络的发展方向。
目前,具有工业以太网网络功能的PLC领域国内没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近年,国内有一些大学、企业对网络化PLC控制技术开展了研究,先后推出了一些具有通信功能的小型产品,但都是基于Modbus或Profibus-DP等现场总线,无法满足市场上各个领域远距离、实时、高效、大数据量的网络化控制功能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可将多个PLC模块便捷、高速地接入EtherNet/IP网络,从而解决PLC模块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包括电源模块、时钟复位模块、CPU模块、存储器模块和以太网接口模块,其中,所述CPU模块通过内部总线和FPGA模块相连,所述FPGA模块通过底板总线和PLC模块相连。
上述的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其中,所述CPU模块为ARM9芯片模块。
上述的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其中,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为3.3V。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通过FPGA模块与PLC模块定期交互数据,可将多个PLC模块便捷、高速地接入EtherNet/IP网络,从而解决PLC模块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EtherNet/IP模块与PLC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组网构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软件构架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中:
1 电源模块 2 时钟复位模块 3 CPU模块
4 存储器模块 5 以太网接口模块 6 FPGA模块
7 PLC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EtherNet/IP模块与PLC模块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组网构架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持PLC通信的EtherNet/IP模块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16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