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器械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82508.7 | 申请日: | 2011-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34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实;鲁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实;安瑞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李久林 |
地址: | 310022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镜下 黏膜 剥离 手术器械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中所使用的手术器械系统。
背景技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早期食道癌、胃癌、大肠癌这样的肿瘤性黏膜病变的根治术,是一种低风险、低伤害,且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有用性以取得广泛共识。实施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时,通过内镜,首先用电凝方法在病灶周围进行标记,之后黏膜下注射使病灶隆起,利用各种电刀沿标记部位环形切开黏膜,使黏膜层与黏膜下层部分分离,继续向黏膜下注射,使已经切开的病灶进一步隆起,最后使病灶完全切除。术后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病灶是否完全切除。ESD扩大了对消化道浅表病灶的病理实质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加深了对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提高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ESD手术存在技术难度高,需要医生护士熟练使用器械,并良好配合,手术时间长等问题。主要是黏膜剥离过程中由于已切开组织的阻挡,黏膜下层组织经常难以看清,切割深度比较难以把握,并容易灼伤已切开的组织影响后期的病理学检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器械系统,引入一个连接器械,这样在已切开的病变组织上可以用该连接器械连接一个重物,利用重力作用拉开已切开组织,以获得一个更好的视野来进行黏膜下层的剥离,降低穿孔、出血等风险,进而更好地保护黏膜层组织样本,使得ESD手术的操作更加方便、进展更加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用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器械系统,包括用于灼烧标记和切开病灶的电刀、用于对病灶进行注射的注射器械、用于夹取已切除的病变组织的夹取器械和一连接器械,该连接器械具有能够连接在已切开的病变组织上的第一连接端和能够连接重物的第二连接端。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器械为S形挂钩或者夹子。所述注射器械为注射针。所述夹取器械为圈套器或者异物钳。
实施ESD手术时,步骤如下:
1、灼烧标记,用电刀对病灶周围进行标记,距病灶3~5mm正常黏膜灼烧出白点标志点,刀端不要露出过长,避免发生穿孔;
2、局部注射,用注射器械进行黏膜下注射使病灶黏膜充分隆起,例如甘油果糖+亚甲蓝+肾上腺素,使预定切除部隆起;
3、切开黏膜,电刀前端露1~2mm,轻压充分隆起正常部切开病灶;
4、拉开黏膜,调整合适体位,用连接器械连接已切开的病变组织,再在连接器械上悬挂重物,利用重力作用,拉开已切开部分的病变组织;
5、剥离病变组织,继续进行切开直至完全剥离病变组织,剥离的病变组织由夹取器械取出患者体外。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具有一个连接重物的连接器械,这样在已切开的病变组织上可以用该连接器械连接重物,可利用重力拉开已切开的病变组织,以获得一个更好的视野来进行黏膜下层的剥离,降低穿孔、出血等风险,进而更好地保护黏膜层组织样本,使得ESD手术的操作更加方便、进展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使用示意图之一;
图2是实施例1的使用示意图之二;
图3是实施例1的使用示意图之三;
图4是实施例1的使用示意图之四;
图5是实施例1的使用示意图之五;
图6是实施例1的使用示意图之六;
图7是实施例2的使用示意图之一;
图8是实施例2的使用示意图之二。
其中:1.病变组织;2.灼烧标记;3.注射器械;4.电刀;5.S形挂钩;6.夹子;7.重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用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手术器械系统,包括用于灼烧标记2和切开病灶的电刀4、用于对病灶进行注射的注射器械3、用于夹取已切除的病变组织1的夹取器械,还包括一连接器械,该连接器械具有能够连接在已切开的病变组织上的第一连接端和能够连接重物7的第二连接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械为S形挂钩5。所述注射器械3为注射针。所述夹取器械为圈套器或者异物钳。
实施ESD手术时,步骤如下:
1)灼烧标记,如图1所示,电刀露出刀尖1~2mm,距病灶1周围约3~5mm的正常黏膜灼烧出白色标志点,刀端不要露出过长,避免发生穿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实;安瑞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未经王实;安瑞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25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