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通清管器收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85638.6 | 申请日: | 2011-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20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玉华 |
主分类号: | B08B9/027 | 分类号: | B08B9/027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温旭 |
地址: | 519090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通 清管器 收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管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为输送液体介质的管道进行清扫、清洁和维护中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清管器收发阀投资大、维修成本高,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新的问题,即阀体密封一但损坏,在操作中物料难以避免地喷到作业人员身上;由于阀腔短,通径偏小,要用专用清管器,一但清管器发生变形,便无法安放或取出清管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给清管作业带来了难以估计的风险。而且清管器收发阀需经常更换O形密封和阀体主密封,使维修成本过高。
目前常用的传统清管器收、发筒,原设备主要缺陷有两点。
1、很难控制大量的气体不进入到下一道工序;
2、清管器收发装置前端阀门容易损坏:当被清扫管线内有压力时,必须先输入气体后开阀,此时阀门未完全打开,清管器在气体的推动下会硬性通过,造成清管器和清管器收发装置前端的阀门损坏,又增加了维修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稳定性更好,使用更安全,维修费用低的清管器收发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三通清管器收发装置包括一三通腔体,该三通腔体的一端是设有密封机构的收方终止端,另一端是收发进出口;三通腔体的侧口设有用于密封该侧口的盲板,三通腔体壁上与所述侧口相邻处设有一连通至三通腔体内的气体进排气口;三通腔体外部与所述侧口相对的一面的一侧设有止退装置,所述三通腔体外部与所述侧口相对的一面设有一导流吹净管。
所述密封机构由挡条及阻气密封圈构成,所述阻气密封圈是环形结构,其外圆圆周焊接于所述三通腔体内壁上,所述挡条横跨于所述阻气密封圈的直径两端,并焊接于所述三通腔体内壁上。
所述阻气密封圈的密封面是平面或弧形面。
所述挡条是一根或多根。
所述挡条和阻气密封圈焊接在一起,或者只是紧密接触。
所述止退装置由相互啮合的棘轮和棘爪构成。
所述三通清管器收发装置还包括由相互连接的操作杆和推进杆构成的推进器,所述操作杆设置于所述三通管外部与所述侧口相对的一面的侧边,所述推进杆设置于三通腔体内部。
所述导流吹净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密封机构的内侧和外侧。
所述的盲板是法兰盲板。
所述的盲板是锁环式、卡箍式或插扣式的快开盲板。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三通清管器收发装置外型直接采用三通制作,将传统的清管器收、发筒功能二合一,结构更紧凑小巧,更有利于安装、操作;本实用新型三通清管器收发装置增加了挡条、阻气密封圈,能有效控制大量的气体进入下一道工序;本实用新型三通清管器收发装置增加了导流吹净管,可将残余液体清扫更干净彻底;本实用新型三通清管器收发装置增加了推进器和止退装置,当被清扫管线内有压力时,可先开阀后输入气体,避免了清管器与阀门会硬性通过造成的损坏;本实用新型三通清管器收发装置,解决了传统清管器收、发筒的两点缺陷:大量的气体难以控制和清管器收发装置前端阀门的损坏,且与当前常用的清管器收发阀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利,投资小,不需维护维修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主视面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右视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三通清管器收发装置包括一三通腔体1,其由三通管、偏心异径变头和法兰焊接制作而成。三通腔体1的一端是由相互连接的挡条7及阻气密封圈8焊接而成的收方终止端,另一端是收发进出口11;三通管的侧口设有用于封闭侧口的盲板2,盲板一侧设有连通三通腔体1内的气体进、排气口6。所述收发进出口11为一开口。
所述三通管外部与所述侧口相对的一面的侧边设有相互啮合的棘轮31、棘爪32组成的止退装置及一操作杆41;该操作杆41与设置于三通腔体1内的推进杆42组成一个推进器;该三通清管器收发装置还包括一导流吹净管5,其设置于所述三通腔体1外部,其两端分别连通挡条7和阻气密封圈8构成的密封机构两侧,用于将密封装置和设置于三通腔体1内的清管器(图中未示出)之间的封闭空间内的残留液体排出至密封机构外。
所述的盲板2可以是法兰盲板或者锁环式、卡箍式和插扣式的快开盲板。
所述挡条7横跨于所述阻气密封圈8的直径两端。
所述挡条7也可以是多根。
挡条7和阻气密封圈8可以焊接在一起,也可以只是紧密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玉华,未经李玉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56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