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86993.5 | 申请日: | 2011-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3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汉新;赵敏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新宏泰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02 | 分类号: | H01H7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杨小双 |
地址: | 21417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断路器 模块化 壳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尤其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任何塑壳断路器都有一个绝缘的塑料外壳,此绝缘外壳把断路器的触头系统以及与其相连的操作机构、过流保护用控制单元等以及其他作为附件的脱扣器和指示用辅助触头、报警触头等都安装并包容在里面,从而使断路器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塑壳断路器的绝缘塑料外壳至少包括基座和盖二个部分,而其中的基座又是安装断路器的触头系统以及与之相连的操作机构、过流保护用控制单元等的唯一的部件,传统塑壳断路器的塑料基座是一个单体,当塑壳断路器要增加RCD即漏电保护功能时,由于总高度必须增加,总是把带RCD的断路器做成又一个单独塑料基座,这样做使塑壳断路器的塑料基座部分必须是独立的二个单体来区分带与不带RCD;或把RCD做成单独的部件整体拼接在原塑壳断路器上,这样的结构总体的高度有所增加,总体高度增加带来的结果是绝缘材料、导体连接件的有色金属等耗量的增加,造成生产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根据需求来增加RCD模块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其包括基本模块,所述基本模块包括主壳体以及安装在主壳体之上的触头系统和操作机构,其中,所述主壳体上还安装有具过电流保护模块,所述过电流保护模块包括壳体以及安装于壳体之上的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为不带RCD的过电流保护模块和带RCD的过电流保护模块的任一种。
特别地,所述过电流保护模块为热磁式或智能电子式的任一种。
特别地,所述壳体上向一侧延伸有若干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通孔,对应安装板于触头系统上开设有安装孔,通过固定螺钉穿过通孔将壳体组装于触头系统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所述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把塑壳断路器的基座模块化以后,可以使带RCD的塑壳断路器的高度缩短20~40mm(根据不同的断路器额定电流),从而使绝缘材料、导体连接件的有色金属等的耗量分别下降2.5%~7.5%左右;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制造商在生产过程中,可先把基本模块组装,然后按市场需求拼接过电流保护模块或过电流保护加RCD模块即可,使制造过程和管理过程更趋科学。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主壳体;2、触头系统;20、连接板;21、连接杆;3、操作机构;4、壳体;5、通孔;6、固定螺钉;7、安装板;8、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于本实施例中,一种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包括主壳体1以及安装在主壳体1之上的触头系统2和操作机构3,所述触头系统2的每一相通过连接杆21连接为一体,且所述每一相的罩壳均向一侧延伸有连接板20,所述连接板20上开设有通孔5,通过通孔5利用固定螺钉6将触头系统2安装于主壳体1上,所述操作机构3配合触头系统2安装于主壳体1上,且所述主壳体1上还安装有具过电流保护模块,所述过电流保护模块为热磁式或智能电子式的任一种,包括壳体4以及安装于壳体4之上的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为不带RCD的过电流保护模块,所述壳体4上向一侧延伸有若干个安装板7,所述安装板7上开设有通孔5,对应安装板7于触头系统2的每一相罩壳上开设有安装孔8,通过固定螺钉6穿过通孔5将壳体4组装于触头系统2上。
请参阅图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塑壳断路器的模块化壳体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新宏泰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新宏泰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69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