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氢、一氧化碳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91457.4 | 申请日: | 201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83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吕玉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玉富 |
主分类号: | F23L7/00 | 分类号: | F23L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50 天津市河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氧化碳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变链条炉排锅炉燃烧工况的设备,尤其能够节约煤炭、减少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气体排放。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采暖锅炉,基本上采用链条炉排为燃烧设备,其明显缺陷是:化学燃烧不充分、可燃气体排放量大、排渣含碳量大、过剩空气量大。这就造成单位供热量的煤耗大,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气体排量大。而加喷煤粉的方法又因链条炉排锅炉火室小,不能充分燃烧,锅炉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链条炉排锅炉的化学燃烧不充分、可燃气体排放量大、排渣含碳量大、过剩空气量大,锅炉热效率低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制高温蒸汽、化学添加剂、煤炭反应成氢气、一氧化碳的设备,参与锅炉燃烧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氢、一氧化碳发生设备是由高温蒸汽发生器、引风机、输送机、加压煤粉机、可燃气体发生器及相连的管道连接而成。
更进一步地说,本实用新型的氢、一氧化碳发生设备是由引风机将炉膛高温烟气引进高温蒸汽发生器内部,加水后生成高温蒸汽,经管道输送到反应器。高温蒸汽发生器的空气加热层,将空气加热后被加压煤粉机吸入。煤炭及添加剂经输送设备送到加压粉煤机粉碎、混合后,经管道送至反应器(反应器的出口与点火门连接)。在反应器中完成反应,并将氢气、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送进炉膛。它提供气体燃料参与锅炉燃烧,大大减少了炉排上煤炭的投入量、 且由于大大提高了火室温度,使可燃物充分燃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氢、一氧化碳发生器的整体图;
图2A是高温蒸汽发生器图的正面图;
图2B是高温蒸汽发生器图的侧面图;
图3A是可燃气体发生器图的正面图;以及
图3B是可燃气体发生器图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氢、一氧化碳发生器的整体图。
本实用新型是由高温蒸汽发生器6、引风机8、可燃气体发生器11、加压粉煤机16四大部分组成。由于引风机8的吸引力,高温烟气从连接锅炉看火口的高温蒸汽发生器6的进口5进入高温蒸汽发生器6内筒,由进水管4将高压水送至喷口2并喷向高温烟气,使之产生高温蒸汽(由于高温蒸汽发生器6内筒设置了蜗旋导板,使高温烟气、高压水沿长了混合时间)。并经由管道7、引风机8、管道9送到可燃气体发生器11。空气经空气进口1进入夹层加热,经热空气出口10、热风进管13吸入加粉煤机16,为加压粉煤机16提供热风。煤炭、添加剂经输送机15送到加压磨煤机16,被磨细、混合后,经管道14送至可燃气体发生器11。经可燃气体发生器11的混合。产生可燃气体后经与锅炉点火门连接的出口12喷向锅炉。参与燃烧。
图2A是高温蒸汽发生器图的正面图,图2B是高温蒸汽发生器图的侧面图。
高温蒸汽发生器是由筒壳10和堵头2、堵头4、支架6、支架18、空气进口7、热空气出口16组成的外筒,内设固定架8、14,架上由筒壳12、堵头1、3、高温烟气进口5、高温蒸汽出口13、喷头9、蜗旋板11、固定轴17组成的内筒,(内、外筒之间留有空间) 所组成。高温烟气从高温烟气进口5进入内筒、进水管15送水至喷头9向内筒喷水、在蜗旋板11的导向下涌向高温蒸汽出口13,完成高温蒸汽产生的过程。空气经空气进口7进入内外筒之间留有的空间,至热空气出口16完成空气加热的过程。
图3A是可燃气体发生器图的正面图,图3B是可燃气体发生器图的侧面图。
可燃气体发生器是由筒壳1、堵头2、堵头3、进口4、进口5、固定搅棒区6、出口7组成。经加压磨煤机磨细、混合后的煤炭、添加剂细粉经进口4进入可燃气体发生器;高温蒸汽经进口5进入可燃气体发生器,经过固定搅棒区6的涡流混合,产生的可燃气体经与锅炉点火门连接的出口7喷向锅炉。参与燃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锅炉升温快。煤炭的总投入量少,节约了煤炭。减少了二氧化碳有害气体的排放。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电控设备由于采用了变频技术,运行稳定、调节自如、操作简单。不用改造锅炉,只借用炉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玉富,未经吕玉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14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