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冷热电厂利用冷凝余热的供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95443.X | 申请日: | 2011-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25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江荣方;毛洪财;蔡小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3/18 | 分类号: | F24D3/18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 32210 | 代理人: | 唐纫兰 |
地址: | 21444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热 电厂 利用 冷凝 余热 供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电联供供热系统,适用于热电联供电厂汽轮机乏汽更节能、安全可靠地利用,热网系统更多的利用冷凝废热。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的缺乏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日益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在不断的提升。北方城市规划热电联供进行集中供热,以替代原来单独的锅炉集中供热,实现节能减排的要求。充分利用热电厂废热,以提高热电厂的供热能力,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又保证热电厂和热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各种新的流程有待研究。要实现电厂内更多的回收汽轮机排汽废热,首要条件是将热用户端的二次网回水温度降低,采用以电为动力的热泵机组,或以热网高温水为动力的吸收式热泵机组。通过对电厂供出的热网回水进行制冷降温,热源再供二次网使用,使热网回水温度降低后回电厂。
电厂热网回水进入电厂后先进入原电厂凝汽器,与电厂循环水混合在凝汽器内升温后,再进入吸收式热泵,在热泵内升温后送出。在该系统中,循环水出热泵的温度是热网在整个采暖季多回收冷凝热的关键,在同样的出口温度,能回收更多的冷凝废热,而少用高品位的抽汽成为热电厂集中供热技术的又一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实现回收更多热电厂的冷凝废热,提高热泵的运行效率和电厂系统热网系统更可靠运行的空冷热电厂利用冷凝余热的供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冷热电厂利用冷凝余热的供热系统,包括抽凝式汽轮机、汽轮机抽汽管、空冷凝汽器和汽水换热器,高压蒸汽在抽凝式汽轮机作功发电后抽出部分蒸汽作为吸收式热泵和汽水换热器的热源。一部分汽轮机乏汽由水冷凝汽器凝结成水,冷凝废热予以回收利用。其特征在于:在热电厂内增设一台双管式凝汽器和带有过冷器的吸收式热泵XR1…n,n为≥2的自然数,双管式凝汽器内一侧循环水为热网回水,另一侧为冷却循环水,热网回水进入热电厂后分为二路:一路热网回水依次进入双管式凝汽器和第一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再进入第二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依次串联连接,直至进入第n台吸收式热泵的吸收器,出该吸收器后再进入该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然后从第n-1、第n-2……依次串联连接,最后从第一台吸收式热泵的冷凝器中出;另一路热网回水直接并联接入各台吸收式热泵的过冷器,二路热网回水最后合并,直接或再经汽水换热器后送出,双管式凝汽器另一侧的冷却循环水先进入第n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然后依次返回,进入第二台吸收式热泵、第一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最后从第一台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流出,再返回双管式凝汽器再加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热电厂内增设一台双管式凝汽器和带有过冷器的吸收式热泵,供冬季供暖季节作供热时运行。热网循环水与电厂冷却循环水分隔单独运行。确保了热网水的水质,确保各类换热设备能安全可靠高效节能运行。采用热网循环水直接回收热泵余热更有效地提高了热泵的COP值。热泵的工作蒸汽比原系统要节约8%以上。由于热泵在回收热电厂冷凝废热过程中少用了高品位能源,所以与原热泵系统相比,在回收同样冷凝废热的情况下,出热泵的温度比原来低,这样更能确保热网在供热负荷下降时回收冷凝热量实现最大化,在整个采暖季利用更多的汽轮机乏汽用于供暖。由于回收同样的冷凝热,出热泵的循环水温度低,在同样的出口温度情况下,热泵可回收更多的冷凝废热。通过热网循环水和冷却循环水在各热泵的吸收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对应串联流动,使热泵的性能得到更好的优化。热泵的体积、重量指标可大大下降,制造成本可同时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热泵的性能优化,热电厂的各项经济技术经济指标得到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空冷热电厂利用冷凝余热的供热系统流程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
抽凝式汽轮机1、主汽轮机抽汽管2、空冷凝汽器3、汽水换热器4、双管式凝汽器5、过冷器6、热网回水支管7、热网回水支管8、吸收式热泵XR1…n。
热网回水A1、热网供水A2、高压蒸汽B、汽轮机乏汽C、凝水出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54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