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浮力滗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1317.0 | 申请日: | 201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9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星文;王旭;李福光;袁琳;葛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浦华环保有限公司;紫光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王莹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力 滗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的排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近二沉池出水堰工作状态的浮力滗水器。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以下简称SBR)污水处理工艺的广泛应用,出水方式需满足按运行周期间歇出水的要求(曝气反应时停止出水)。为了满足该要求,国内外厂商研制了各类滗水器,主要设备类型有:
1、旋转式滗水器
这类滗水器靠机械推杆推动滗水竖管,带动滗水堰槽下降,将池水排除池外。这类滗水器在国内应用最为普遍,其优点在于采用堰流出水,出水较均匀,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这类滗水器只能靠池壁安装,出水堰短,一般在10m左右,且堰槽只有一侧滗水,单位堰宽的出水量大,易夹带污泥,另一个问题是由于滗水器是旋转下降,到滗水末端时由于滗水竖管接近水平,堰口的垂直下降速度大大增加,需采用变频控制技术使堰口下降速度减缓,从而要求较复杂的自控技术,目前此类技术还有待提高。
2、虹吸式滗水器
这类滗水器固定于池中,不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只需控制虹吸阀的开关即可实现周期排水。但是,其排水是通过竖管下的管口进水实现的,这对于滗水有两方面的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开始滗水时,由于竖管底口在较深处,离泥面较近,很容易带泥,另一方面,竖管底口面积小,会导致进入管口的流速较大,也容易产生带泥现象。
3、柔性管式浮动滗水器
这类滗水器的滗水是通过滗水孔管完成的,滗水孔管一般悬挂在浮筒下方600mm左右,滗水时,通过电动和气动装置将孔管上的浮动滗水头和底部排水管的闸门打开向外排水。这类装置由于滗水孔管始终保持在水面下600mm左右的深度上,因而可以自动实现均匀滗水,不需要人为调节,方便操作,但缺点仍然是由于孔管进水孔面积较小,易出现进水带泥的现象。
上述滗水器在机械、自控技术日趋完善的条件下,运转性能越来越好,从而也使得SBR工艺在污水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被采用。但是,目前所有滗水器都还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即出水断面面积比传统二沉池出水堰小得多。以一座3万吨/天的污水厂来说,一般需要35m直径的二沉池两座,以双侧集水计算,二沉池总出水堰长可以达到400m,而同样规模的SBR工艺污水厂,一般排水时只通过其中一池的滗水器排水,以旋转式滗水器为例,堰长最多不超过20m,前后相差20倍。虽因SBR池属于静态沉淀,沉淀效果比二沉池要好,但如此悬殊的出水堰长差异,排水性能比二沉池总体而言还是要差很多。例如,同样在活性污泥系统发生膨胀的情况下,二沉池可能不会出现跑泥现象,而SBR池一般都要严重跑泥。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设计一种滗水器,以解决滗水器下降速度与水位下降速度不匹配,出水流量不恒定,瞬时出水流速可能过高,以及出水堰过短所造成的跑泥等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近二沉池出水堰工作状态的浮力滗水器,该浮力滗水器包括集水堰槽和控制装置;集水堰槽漂浮在水面,控制装置用于控制集水堰槽的入水深度;集水堰槽的底部有排水口,排水口连接排水管。
其中,控制装置包括浮筒和控制设备;浮筒与集水堰槽固定在一起的浮筒;控制设备用于调节浮筒的浮力。
其中,集水堰槽的堰口处安装有水位探针,水位探针与控制设备连接,控制设备根据水位探针检测到的水位信息控制调节浮筒的浮力。
其中,控制设备包括充水泵、排水泵和控制器;浮筒上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充水泵与进水口连接,排水泵与出水口连接;所述水位探针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开启和关闭充水泵或进水泵。
其中,集水堰槽为长条形直堰槽,在集水堰槽的两侧均固定有一个长条形浮筒。
其中,集水堰槽的堰口处安装有三角堰板。
其中,集水堰槽和控制装置均固定安装在安装框架上,安装框架的两端通过固定滑轨装置安装在相对两侧池壁上。
其中,安装框架上还装有配重机构。
其中,浮力滗水器的正下方安装有池底支架,池底支架固定在池底。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集水堰槽集水,在集水堰槽上安装可调三角堰板,双侧进水,在集水堰槽长度较大的情况下,集水方式与传统工艺的二沉池接近,运行稳定,出水夹带污泥的情况会大大减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浦华环保有限公司;紫光环保有限公司,未经浦华环保有限公司;紫光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13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改善人体病源的养身活化水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