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1904.X | 申请日: | 201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61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成哲生;杨杭琯;王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气象仪器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W1/14 | 分类号: | G01W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马家骏 |
地址: | 2012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翻斗 雨量 传感器 承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水器的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翻斗式雨量传感器被广泛地应用于水文气象的降雨测报,特别是用于防洪、供水调度、电站水库水情管理为目的的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自动野外测报站等作为测量传感器。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为:雨水经漏斗进入上翻斗,上翻斗因雨水的重量翻转后经承水器进入汇集漏斗,雨水再经计数翻斗,计数翻斗随之翻动,产生一次开关信号。
同时,在上述过程中,雨水在每个环节中不得有流失,否则将影响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但是,现有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器的承水面是一个斜切的平面,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计数翻斗每翻动一次,将计数翻斗中的水通过翻转进入承水器内,承水器的侧面会因为雨水的冲击而反溅出来,造成雨水的流失,影响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因此,特别需要一种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器,已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器,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有效地防止了雨水从承水器中溅出,保证了测量精度,结构简单,十分实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承水器本体,在所述承水器本体的上端设置有一防溅水的盖板,所述盖板的前端和所述承水器本体的侧面顶端构成承水口,所述盖板的内部和所述承水器本体的内部构成承水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的长度不小于所述承水腔底部的长度的二分之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水器本体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承水器的连接端。
进一步,所述连接端上设置有若干连接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水器本体的长度为49.5cm,宽度为45.5cm。
本实用新型的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器,与现在的产品相比,将承水器本体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加长加宽,并在承水器本体的顶部增加了盖板,有效地防止了雨水从承水器的承水腔中溅出,保证了测量精度,结构简单,十分实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顶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的承水器,它包括承水器本体100,在所述承水器本体100的上端设置有一防溅水的盖板110,所述盖板110的前端和所述承水器本体100的侧面120顶端构成承水口130,所述盖板110的内部和所述承水器本体100的内部构成承水腔140。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盖板110的长度不小于所述承水腔140底部的长度的二分之一,有效地防止了雨水从承水器的承水腔140中溅出,保证了测量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承水器本体100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固定连接承水器的连接端150,所述连接端150上设置有若干连接孔151,用于将承水器固定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承水器本体100的长度为49.5cm,宽度为45.5cm,一方面更好的承接雨水,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防止了雨水从承水器的承水腔140中溅出,保证了测量精度。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气象仪器厂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气象仪器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19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