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待机功耗测试能力验证样品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3960.7 | 申请日: | 201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90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吴燎兰;史骥;王忠;姜瀛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R21/00 | 分类号: | G01R2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待机 功耗 测试 能力 验证 样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检测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待机功耗测试能力验证样品。
背景技术
电气检测领域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对实验室的认可领域之一,能力验证是评定和监督检测、校准、检查等机构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有效的外部质量保证活动,是其内部质量控制技术的补充。
待机功耗测试是电气领域能效检测的基础、核心项目,是家电、信息类设备、音视频设备和电源适配器等产品能效检测的必测项目。中国、欧盟及美国均对产品的待机功耗有强制性要求。其采用平均功率法测待机功耗,即通过测量一段时间内样品的耗电量,从而获得样品的平均功率的方法。
由于电气产品的构造千差万别,相对于化学溶液、原材料等领域,产品结构相对复杂,要获得均匀性与稳定性好的样品难度较大,且制造成本较高。能效检测又是电气领域新兴的检测项目。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没有其它组织开展过待机功耗测试能力验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电气检测领域获得均匀性与稳定性好的样品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待机功耗测试能力验证样品,使样品在电气能效检测领域中的待机功耗测试能力验证具有通用性的同时,保证了样品的均匀性与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待机功耗测试能力验证样品,包括耐高温防水绝缘外壳、标准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电路模块固定于耐高温防水绝缘外壳内部,耐高温防水绝缘外壳两侧分别接有电源开关、电源输入端、电参数输出端,耐高温防水绝缘外壳表面安装有模式切换开关和模式指示LED灯,标准电路模块通过电源开关与电源输入端连接,标准电路模块由标准电路和补偿电路组成,模式切换开关选择接通标准电路模块内对应的标准电路、补偿电路连接,对应标定的模式指示LED灯导通。
所述标准电路和补偿电路均采用分布式接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待机功耗测试能力验证样品,用此标准样品作为样品解决了样品适用性的问题,样品功率、输入电源可选定,同时样品经过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并经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在全国范围的能力验证的实际使用,证明其性能符合能力验证样品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待机功耗测试能力验证样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待机功耗测试能力验证样品结构示意图,包括耐高温防水绝缘外壳1、标准电路模块7,所述耐高温防水绝缘外壳1内有标准电路模块7,固定于耐高温防水绝缘外壳1。
耐高温防水绝缘外壳1两侧分别接有电源开关2、电源输入端3、电参数输出端5、6,耐高温防水绝缘外壳1表面安装有模式切换开关和模式指示LED灯4。
标准电路模块7通过电源开关2与电源输入端3连接,可接通或断开电源。
标准电路模块7由标准电路和补偿电路组成,标准电路和补偿电路均保证电路的精度,稳定性好,并采用分布式接线,进一步消除了样品间差异。
通过模式切换开关4可以对待机模式进行切换。待机模式指示LED灯与标准电路模块连接,能够指示样品当前运行的待机状态。适用于多领域产品的待机功耗能力验证。样品能够模拟多种待机状态模式,包括电子产品、音视频设备、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产品的待机状态,通过切换标准电路模块的频率响应来实现。
实验室通过合理的接线方法测得样品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再通过平均功率法公式计算出样品的待机功耗。
本实用新型通过定制的标准电路模块,模拟电气检测领域产品的待机状态,使样品在电气检测领域中的待机功耗测试能力验证具有通用性: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音频视频和类似电子设备、信息技术设备、电器附件等分领域。
通过对样品中包括耐高温防水绝缘外壳、标准电路模块、接线柱和开关在内的原件进行严格控制,从而满足标准对于均匀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未经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39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