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钓鱼用发光浮标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4506.3 | 申请日: | 201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9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司梅芳;刘宝善;郝庆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创杰亦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93/02 | 分类号: | A01K9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姜精斌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钓鱼 发光 浮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钓鱼用浮标,尤其涉及一种钓鱼用发光浮标。
背景技术
浮标是垂钓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浮标与与坠的合理配重关系,将钓饵带至合适的垂钓水层,利用浮标的微动变化来获知水中鱼在饵窝旁游动、觅食、吞饵时的动作信号。通常,浮标一般是由较长的标尾、用于提供浮力的标体、和用于保持浮标稳定的标脚所组成。
垂钓者可能会在夜间进行垂钓,或者在光线不好的时候进行垂钓。这个时候,外界的光线不足以使得垂钓者清楚地看见浮标的微动变化,因此限制了垂钓的场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钓鱼用发光浮标,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用户可以利用发光层发出的光线清楚地观察浮标的微动变化,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钓鱼用发光浮标,包括:
标尾;
与所述标尾连接的标体;
与所述标体连接的标脚;
一由磷光材料形成的第一发光层,覆盖在所述标尾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钓鱼用发光浮标还包括:
一由磷光材料形成的第二发光层,覆盖在所述标体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钓鱼用发光浮标中,所述标尾为玻璃纤维。
优选的,所述的钓鱼用发光浮标中,所述标脚为不锈钢材质。
优选的,所述的钓鱼用发光浮标中,所述标尾的长度是所述标体的长度的2~3倍。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黑暗的环境中,用户可以利用该发光层发出的光线,清楚地观察浮标的微动变化,使得垂钓不受环境光线条件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钓鱼用发光浮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钓鱼用发光浮标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可知,钓鱼用发光浮标包括:
标尾1;
与所述标尾1连接的标体2;
与所述标体2连接的标脚3;
一由磷光材料形成的第一发光层(图中未示出),覆盖在所述标尾1的表面。
这样,垂钓者在垂钓时,不再受限于环境光线条件,而可以利用发光层发出的光线,清楚地观察浮标的微动变化,进而进行垂钓。
在垂钓中,标体的变化也能够给有经验的垂钓者提供鱼儿吃食的信号,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钓鱼用发光浮标还包括:一由磷光材料形成的第二发光层,覆盖在所述标体的表面。这样,垂钓者能够根据第二发光层观察到标体的微动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地砖随时都能够发出光线,磷光材料可以采用人工合成的长余辉高亮度发光材料制成,该长余辉高亮度发光材料以含硼的碱土金属铝酸盐为基质,一种以上的RE元素为激活剂,其化学分子式为:MOn[(Al1-aBa)2-b/3O3-b(OH)b]:cRE,其中:
M表示选自镁、钙、锶或钡中的至少一种碱土金属;
RE表示选自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中的至少一种稀土元素;
n小于等于10,大于等于0.5;
a小于等于0.5,大于等于0.0001;
b小于等于2,大于等于0.0001;
c小于等于0.6,大于等于0.0001;
以上化学分子式表示的烧成体的晶体结构中的氧原子至少部分被OH置换,它是通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原料溶液进行湿法研磨,使原料中的各成分研磨至粒径为50~10000纳米来制备。
而上述的人工合成的长余辉高亮度发光材料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制备:
首先,按配比称取原料,并将其研磨至粒径为50~10000纳米;
其次,将研磨后的原料置入坩埚,并将该坩埚放入压力电炉中,在还原气氛下,在600-1200摄氏度温度下煅烧2~5小时;
再次,将烧成体从电炉中取出冷却到室温;
最后,将冷却后的烧成体研磨成粉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创杰亦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创杰亦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45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