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下水的油水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5574.1 | 申请日: | 201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0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郑麒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麒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丽萍 |
地址: | 300051 天津市和平***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下水 油水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油水分离器。
背景技术
目前,对宾馆和饭店厨房等餐饮行业洗刷的油水排放还没有强制性的国标,但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及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餐饮业的排污状况,尤其是通过媒体曝光社会上存在着潲水油重返餐桌的恶劣现象,使得人们对餐饮业用油是否健康存有很大的忧虑。作为餐饮行业的业主也非常希望能有效的将潲水中的油水进行有效的分离和收集,一方面可以保证降低污水中的油脂含量以达到排污的环保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的将废油再利用,防止潲水油重返餐桌,保证食品安全,而且还可以节约资源。虽然,目前也有采用油水分离器的,但需要打开分离器箱体的顶盖用工具撇出位于液面顶层的污油,其操作非常不方便,而且容易污染周围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下水的油水分离器。本实用新型利用油水之间存在比重差的原理,在分离室内废油会自然地漂浮在水的上方,而废水可以从出水口流出,从视窗观察一旦分离室内的费油达到了一定的量,则通过关闭出水口后侧的阀门,便可从导油管收集废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分离效率高,油水分离彻底,不需装运潲水,不用化学药剂,不产生二次污染,不用能源,成本低,使用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下水的油水分离器,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一面的侧壁上设有高位进水口,所述箱体另一面的侧壁上设有高位出水口,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高度一致,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箱盖,所述箱体内由所述进水口至所述出水口之间依次设有第一挡水缓冲板和第二挡水缓冲板,两块挡水缓冲板的顶部均与所述进水口的高度一致,两块挡水缓冲板与相邻的箱体侧壁之间分别连接有横折板,两块挡水缓冲板的底部均留有开口,两块挡水缓冲板之间为油水分离室,所述油水分离室的顶部设有脊状顶板,所述脊状顶板的最高处与所述箱盖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贯穿于所述油水分离室和箱盖;所述出水口处设有一管路接头,所述管路接头外侧的管路上设有一阀门。
本实用新型用于下水的油水分离器,其中,所述横折板的位置高于所述进水口。所述箱体的前壁上设有一透明视窗,所述透明视窗的纵向尺寸自脊状顶板至箱体的中间部位为止。所述油水分离室内位于所述第二挡水缓冲板下方开口处一侧设有一折流板,所述折流板的顶部高于所述开口的顶部。所述箱盖与所述箱体之间设有密封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利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的彻底地将潲水中的废油与废水自动的进行分离分层,当分离室内的污油层达到了一定的量时,关闭阀门,继续进水,使分离室内的污油层继续上升并通过导油管溢出,收集后便于后期的处理;当漂在液面上的污油层基本都溢出后,再打开阀门,无油的污水经排水口——管路——排污口排入下水道。实现对餐饮业废弃物的有效管理,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的防止潲水油重返餐桌,有效降低厨房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两块挡水缓冲板和一块折流板实现多级多板分离,减缓了含污油潲水的流速,使油水充分剥离,而且该分离器结构紧凑,体积小,安装、清理、检修方便,使经该分离器处理的污水达到环保要求的排放效果,避免环境污染。而且通过导油管导出收集的污油便于后期的处理再利用,可使回收的油脂用于化工原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下水的油水分离器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油水分离器使用安装布局示意图。
图中:
1——箱体 2——进油口 3——出水口
4——箱盖 51——第一挡水缓冲板 52——第二挡水缓冲板
6——横折板 7——分离室 8——分离室顶板
9——导油板 10——接头 11——阀门
12——透明视窗 13——折流板 14——密封垫
100——油水分离器 200——厨房排污池 300——下水排污口
400、500——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麒,未经郑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55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