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轮框锁固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7130.1 | 申请日: | 2011-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13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固而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39/04 | 分类号: | F16B39/04;F16B35/04;F16B37/14;F16B19/02;B60B30/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任永武;须一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框锁固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固元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将车轮框固定在轮毂上的锁固元件。
背景技术
过去汽车只是代步的一种交通工具,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国民收入的提高,在现今的社会中,汽车不单单只有代步的功能,而是能借由一些改装的方式显示个人的品味以及特色。
一般常见的改装方式更替轮圈,尤其铝合金轮圈颜色多样与鲜艳,更能突显差异化与吸引目光。
参照图1,以欧洲系统的车种来说,在更换新的车轮框92时会先将车轮框92上的锁孔921对准轮毂94的螺孔941后再利用螺栓95锁合固定。由于螺栓95为一体成型且材质为合金钢,绝大部分皆是呈现单调颜色,此刻,即使使用者更替了色彩鲜艳的车轮框92,但是螺纹联接于车轮框92上且外露的螺栓95的头段所显露的单调颜色,将会破坏整体视觉感觉的呈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供给使用者多样色彩选择的车轮框锁固元件。
本实用新型车轮框锁固元件适用于将一车轮框固定在一轮毂的一接合座上,该接合座具有多个螺孔,该车轮框锁固元件包含一螺杆、一螺帽及一固定销。
该螺杆包括相反的第一螺纹端部与第二螺纹端部,及一位于第一螺纹端部与第二螺纹端部间的限止部,该第二螺纹端部用以螺纹连接接合座的螺孔其中之一。
该螺帽包括一固定销孔、一内螺纹及一外壁,该内螺纹与该第一螺纹端部螺纹连接并被该限止部限止,该外壁具有一用以顶抵车轮框的定位端部,该定位端部具有一自由端及一朝该自由端渐缩的截面。
该固定销钉入该螺帽及该第一螺纹端部。
较佳地,该限止部的直径大于该第一螺纹端部的直径且不小于第二螺纹端部的直径,该限止部的长度与车轮框的锁孔的深度相同。
较佳地,该螺帽还包括一位于该内螺纹与该螺杆的第一螺纹端部间的缺氧胶层。
较佳地,该螺帽的材质为铝合金。
较佳地,该螺帽具有一穿孔,该第一螺纹端部具有一与该穿孔位于同一轴线且连通该穿孔的定位孔,该固定销位于该穿孔与该定位孔内,且该固定销的外径大于该穿孔与该定位孔的内径。
较佳地,该固定销的一外周壁还凹设一沟槽。
较佳地,该固定销的一外周壁还凹设一位于该穿孔内的外沟槽与一位于该定位孔内的内沟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螺帽与螺杆分离的设计可单独让螺帽采用与螺杆不同的材质制造,再经由表面处理而改变色彩,再者,螺帽在与该螺杆螺纹连接后再通过固定销的固定可增加整体强度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往车轮框锁固元件的实施形态的立体图;
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车轮框锁固元件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形态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车轮框锁固元件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安装后的形态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图5是说明一固定销的细部构件的侧示图;
图6是说明本实用新型车轮框锁固元件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安装后的形态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参见图2、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车轮框锁固元件30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适用于将一车轮框2固定在一轮毂3的一接合座31上,接合座31具有多个螺孔311,且车轮框2同样地对应设有多个供本实用新型车轮框锁固元件300穿设固定的锁孔21,车轮框锁固元件300包含一螺杆4、一螺帽5及一固定销6。
螺杆4是利用合金钢所制成,包括相反的第一螺纹端部41与第二螺纹端部42,及一位于第一螺纹端部41与第二螺纹端部42间且呈平坦状的限止部43。第二螺纹端部42用以螺纹连接接合座31的多个螺孔311其中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固而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固而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71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