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7846.1 | 申请日: | 201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0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国;陶乃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复旦水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专利事务所 31127 | 代理人: | 吴干权;朱志祥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杨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型 生态 污泥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来源于污水厂产生的剩余污泥,污泥颗粒细、比重小,含水率在99.2%~99.6%,将污水厂污泥的堆肥、填埋、干化和加热处理及最终利用,称为污泥处置,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国情,对于多数污水厂来说,将污泥用于农田是比较可行和现实的方案。根据2011年3月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污泥处置包括土地利用、焚烧及建材利用、填埋等方式。其中土地利用主要有三种形式,土地改良、园林绿化、农用。而土地利用之前还是需要对剩余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处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情况,设计一种环保节能且符合目前国情的污泥处置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置装置,包括进泥总管、进泥支管、进气总管、进气支管和若干个生态处置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泥总管连接进泥支管,所述进气总管连接进气支管,所述生态处置区底部设有过滤层,所述过滤层的上方设有进泥支管,下方设有进气支管。
所述进气支管上均匀分布有送气孔。
所述生态处置区设有防渗层、雨水收集系统和辅助除臭系统。
所述生态处置区可种植植物或培养动物和微生物。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节省了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设施、设备、药剂、能耗、操作人员等,使未添加药剂的剩余污泥更容易被利用,用以改造滩涂重盐碱地,还可以产生培植土或制作成营养土,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参见图1,1为进泥总管,2为进泥支管,3为进气总管,4为进气支管,5为生态处置区,6为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生态污泥处置装置,包括进泥总管(1)、进泥支管(2)、进气总管(3)、进气支管(4)和若干个生态处置区(5)。
每一个生态处置区有一根进泥支管和进气支管接入,用来输送污泥和空气。
每个生态处置区可根据不同性状的污泥,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如景植物、观花卉、饲料性植物等,可培养不同的动物、微生物,如蚯蚓、千足虫、放线菌等。
每个生态处置区可设有防渗层、过滤层、雨水收集系统、辅助除臭系统等。
每个生态处置区按周期运行,主要分为污泥分配阶段、生态处置阶段和污泥开垦阶段。
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经进泥总管、进泥支管被输送到生态处置区,处置区底部设有微曝气管、过滤层、污水收集和浇灌管道等组成,污泥被均匀地分部在过滤层上。该区域内是一个独立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共同作用的生态环境,在人工强化好氧微曝气的作用下,污泥中的有机物质、无机元素和水份等被植物根区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逐渐地吸收、分解,不能被吸收、分解的无机物沉淀在该区域底部,并逐渐干化,多余的水份渗透到过滤层下被收集起来,缺水时用作浇灌用水,或排放到污水厂。该区域内残留的污泥成分变成了无害的、稳定的土壤。此时可以再次进入一定量的污泥,循环上述过程,直至土壤厚度达到规定的要求为止。
上述循环结束后,对该区域的植物合理种植、收割、巡视和养护等,定期对根据该区域的污泥土壤厚度、植物、动物生长状态和环境情况等,做相关分析检测,当各类检测指标满足规定的要求后,将该区域上部植物全部割除,开垦该区域土壤,做为绿化培植土;或进一步加工制成营养土等加以利用。还可保留一部分土壤,便于下次接收新鲜污泥时的生物接种。
将污水处理厂未处理的剩余污泥输送到生态处置区,流经各系统过程中进行人工强化生态处置,达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复旦水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复旦水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78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