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耐磨平地刀片或刀板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8600.6 | 申请日: | 201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73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云捷;张红英 |
主分类号: | E02F3/815 | 分类号: | E02F3/8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32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磨 平地 刀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平地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
背景技术
现在的平地刀片或刀板无外乎两种材料制造,第一种是优质铸钢件;第二种是优质铸铁件。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是与泥砂、泥土、砂石打交道,使用寿命很短。为解决现存技术弊端,从节约资源出发,需设计出一种超耐磨平地刀片或刀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超耐磨平地刀片或刀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超耐磨平地刀或刀板,具有层状结构,从里到外依次由钢基体、金属合金过渡层和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组成。
所述的金属合金过渡层可以是单一金属或多种金属形成的合金。
所述的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可以是在单一金属或多种金属形成的合金中,弥散分布了一种超硬材料微粒或多种超硬材料微粒的组合,而形成的一种金属合金耐磨复合材料层。
所述的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可以是一层或者多层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
所述的超硬材料微粒的大小,可以是一种单一粒径的超硬材料,也可以是多种粒度形成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普通的平地刀片或刀板一般都是优质铸铁件,或者优质铸钢件,极少数也使用优质钢件通过热处理手段使其达到耐磨目的。由于它们所施工的对象是泥土、泥砂、砂石等物质,使用寿命很短。在工程机械平地机和推土机中属于易损易耗配件。本实用新型在材质上选择极为普通的45号钢材或者A3钢板作为基本骨架,在其经过净化处理的钢基体外表面,利用冶金化学的方法,首先结合金属合金作为钢基体与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的过渡层,然后,利用同样的方法在金属合金过渡层表面,再结合金属合金,在金属合金中弥散分布一种或多种超硬材料微粒,即制造出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其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由于在金属合金中弥散分布了一种或多种超硬材料微粒,有效的抵御了泥土、泥砂、砂石对其表面的磨损,从而对钢基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使用寿命相当于优质铸铁件、优质铸钢件的20倍以上,为国家节约大量的优质铸钢、优质铸铁等原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超耐磨平地刀片或刀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超耐磨平地刀片或刀板主视结构示意图A-A处剖面三面包围结构示意图。
图3一种超耐磨平地刀片或刀板主视结构示意图A-A处剖面三面包围预留接触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一种超耐磨平地刀片或刀板设置有固定孔5,便于与平地机或推土机安装或拆卸更换。它按照两种方案实施。
第一种方案如图2:采用的三面包围方式在钢基体1表面上,利用冶金化学结合一层单一金属或者多种金属形成的合金作为钢基体与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之间的过渡层,即金属合金过渡层2,然后在金属合金过渡层2上采用同样的方法,结合单一金属或者多种金属形成的合金中弥散分布一种或者多种超硬材料微粒4,即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3,这样就制造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耐磨平地刀片或刀板。最后采用螺栓通过固定孔5与平地机或者推土机安装使用。
第二种方案如图3,依然采用三面包围方式,所不同的是在平地刀片或者刀板与平地机或者推土机之间接触面预留出来,不要结合金属合金过渡层和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也就是说在其平地刀片或者刀板的主要长期与泥土、泥砂、砂石直接接触面损耗过快部位的表面,首先利用冶金化学结合的方法,结合一层单一金属或者多种金属形成的合金作为钢基体1 与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3之间的过渡层,即金属合金过渡层2,在金属合金过渡层2表面上,再次采用冶金化学结合的方法结合单一金属或者多种金属形成的合金,而在其单一金属或者多种金属形成的合金中,弥散分布了一种或多种超硬材料微粒,即超硬材料微粒——金属合金耐磨复合层3形成。这样就制造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耐磨平地刀片或刀板。最后采用螺栓通过固定孔5将之与平地机或推土机安装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云捷;张红英,未经肖云捷;张红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86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