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应力管桩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11854.3 | 申请日: | 201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73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林;王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48 | 分类号: | E02D5/48;E02D5/58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吴继道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桩,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地基基础使用的预应力管桩。
背景技术
在软土地基中,预应力管桩的应用相当普遍,然而由于桩身的设计不合理,存在以下缺陷:①施工中桩节过长;②打桩时的自由高度过大;③沉桩中遇到硬土层;④稳桩时不垂直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通过移架来校正;⑤桩在堆放、吊运,将产生较大纵向翘曲和振动,情节严重则导致裂纹或断裂,从而导致桩身的质量缺陷。引起上述五种缺陷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因为管桩自身的承载力不够。
申请号为03255678.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预应力管桩,包括有钢筋混凝土的管状桩身,在管桩桩端,有与管桩桩身同时预制的桩大头,在管桩桩身每隔2-7m,有一条凸出的宽5-25cm、高5-20cm的混凝土肋。
这种预应力管桩的设计,虽然提高了管桩自身的承载力,但上述问题仍然存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工程中应用,既能克服以上缺陷的能力,又能有效提高的承载力的预应力管桩。
一种预应力管桩,包括预应力管桩本体,其特征是:预应力管桩本体设置有若干环形凸状的加强箍且竖向设置有若干竖向肋,竖向肋内设有肋筋,加强箍内设有加强箍筋,肋筋通过加强箍筋抱紧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肋筋和加强箍筋的组合有效提高了桩身的破坏能力和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预应力管桩本体每隔1-2m设置一道加强箍,每个竖向肋的间距小于等于0.4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加强箍和竖向肋的位置有序,每隔一定间距设置,使得桩身能均匀受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加强箍的宽度取值在120-150mm之间,竖向肋宽度取值在120-200mm之间,竖向肋和加强箍的厚度取值在50-100mm之间,竖向肋和加强箍的厚度取值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竖向肋和加强箍高度、宽度、厚度做出合理规定,使得竖向肋和加强箍的破坏能力和承载能力达到最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道加强箍配置2道直径大于等于14mm的加强箍筋;每个肋配置2根直径大于等于16mm的竖向受力肋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肋筋和加强箍筋的根数和直径做出合理规定,使得肋筋和加强箍筋的性能最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预应力管桩本体通过U型固定箍与竖向肋和加强箍连接固定,加强箍筋设置在竖向肋筋外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加强箍和竖向肋结合地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管桩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预应力管桩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及的宽度和厚度为预应力管桩本体1竖直放置时的参照取法。
一种预应力管桩,包括预应力管桩本体1,预应力管桩本体1设置有若干环形凸状的加强箍11且竖向设置有若干竖向肋12,竖向肋12内设有肋筋121,加强箍11内设有加强箍筋111,肋筋121通过加强箍筋111抱紧固定。
预应力管桩本体1每隔1-2m设置一道加强箍11,每个竖向肋12的间距小于等于0.4m(此处需说明的是,加强箍11与加强箍11的间距、竖向肋12与竖向肋12的间距可以为其他数值,但经过实际经验证明,上述数值为最优值)。
加强箍11的宽度取值在120-150mm之间,竖向肋12宽度取值在120-200mm之间,竖向肋12和加强箍11的厚度取值在50-100mm之间,竖向肋12和加强箍11的厚度取值相同(此处需说明的是,加强箍11的宽度和厚度,竖向肋12的宽度和厚度可以为其他数值,但经过实际经验证明,上述数值为最优值)。
每道加强箍11配置2道大于等于14mm的加强箍筋111;每个竖向肋12配置2根大于等于16mm的竖向受力肋筋121。
预应力管桩本体1通过U型固定具13(此处需说明的是,U型固定箍13可以为任何U型的可以起固定作用的器具,为使使用时更加牢固,本实施例优选的,U型固定箍13为U型钢筋卡箍)与竖向肋12和加强箍11连接固定,加强箍筋111设置在肋筋121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温州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18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